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状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后注浆技术的发展历程第9-11页
        1.2.1 国外后注浆技术发展历程第9-10页
        1.2.2 国内后注浆技术发展历程第10-11页
    1.3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研究应用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第12-13页
    1.4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优点第13-14页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4-16页
第二章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技术及其承载理论研究第16-28页
    2.1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注浆方式第16页
    2.2 后注浆技术注浆理论第16-22页
        2.2.1 渗透注浆理论第17-18页
        2.2.2 压密注浆理论第18-20页
        2.2.3 劈裂注浆理论第20-22页
    2.3 后注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增强机理第22-23页
        2.3.1 后注浆对桩周注浆土层的增强机理第22-23页
        2.3.2 后注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机理第23页
    2.4 后注浆加固理化反应第23-25页
        2.4.1 粘土与水泥的理化反应第24-25页
        2.4.2 砂砾石层与水泥浆理化反应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8页
第三章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机理分析第28-42页
    3.1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第28-29页
    3.2 注浆后桩侧摩阻力理论分析第29-33页
    3.3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本文方法计算第33-34页
    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34-39页
        3.4.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计算第34-37页
        3.4.2 桩身混凝土抗压强度极限承载力计算第37-38页
        3.4.3 结果对比分析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2页
第四章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数值模拟第42-60页
    4.1 FLAC3D简介第42-46页
        4.1.1 FLAC/FLAC3D的本构模型与计算原理第42-43页
        4.1.2 桩身单元模型和桩周土本构模型的选取第43-44页
        4.1.3 FLAC/FLAC3D的求解流程[71]第44-46页
    4.2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有限元计算后处理理论第46-48页
    4.3 数值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第48-49页
    4.4 数值模拟方案第49-51页
    4.5 数值模拟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51-58页
        4.5.1 不同荷载作用下复合注浆对桩土承载性状影响第51-53页
        4.5.2 桩长变化下复合注浆对桩土承载性状影响第53-56页
        4.5.3 注浆量的变化下复合注浆对桩土承载性状影响第56-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工程实例第60-70页
    5.1 工程概况第60页
    5.2 桩基的设计方案第60-61页
    5.3 静载试验与高应变试验检测第61-62页
        5.3.1 静载试验检测结果第61-62页
        5.3.2 高应变检测结果第62页
        5.3.3 数据分析第62页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与静载试验和高应变法结果对比分析第62-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研究成果第70-7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附录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业遗址景观设计中的记忆再生研究
下一篇:市(区)级老年人设施空间分布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以青岛市市南区和市北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