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第一节 选题研究 | 第14-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5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6页 |
第一节 生态学和传播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 第27-31页 |
一、生态学 | 第27-28页 |
二、传播生态学与媒介生态学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中医学和生态学的理论融合机理 | 第31-36页 |
一、整体系统观的一致性 | 第31-32页 |
二、动态平衡观的一致性 | 第32-33页 |
三、和谐发展观的一致性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中医养生传播的历史嬗变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古代中医养生传播 | 第36-41页 |
一、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 | 第36-38页 |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 | 第38-40页 |
三、宋金元至清末鸦片战争以前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近现代中医养生传播 | 第41-45页 |
第四章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系统 | 第45-63页 |
第一节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传播环境 | 第45-50页 |
一、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提供的物质环境 | 第45-47页 |
二、璀璨纷呈的古代哲学与科技奠定的文化土壤 | 第47-48页 |
三、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创造的传播空间 | 第48-50页 |
第二节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传播者和受传者 | 第50-57页 |
一、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定位、特性与分类 | 第50-51页 |
二、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主要传播主体 | 第51-57页 |
第三节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传播信息 | 第57-59页 |
一、中医养生传播信息的两个维度 | 第58页 |
二、中医养生传播信息的特性 | 第58-59页 |
第四节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传播媒介 | 第59-63页 |
一、以人为核心的示现传播媒介 | 第59-60页 |
二、以文本为载体的再现传播媒介 | 第60-63页 |
第五章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现实观照 | 第63-72页 |
第一节 民族复兴背景下中医养生的意识形态化 | 第63-66页 |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 | 第63-64页 |
二、从“中国梦”到“中医梦”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消费文化驱动下的中医养生的商品化 | 第66-68页 |
一、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 | 第66-67页 |
二、中医养生商品化带来的传播机遇与挑战 | 第67-68页 |
第三节 、数字传播营造下的传播去中心化 | 第68-72页 |
一、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当代媒介传播生态 | 第68-69页 |
二、数字传播生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 第69-72页 |
第六章 中医养生传播生态的构建策略 | 第72-93页 |
第一节 培“土”:创造稳定良性的传播环境生态 | 第72-75页 |
一、夯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 第72-74页 |
二、提供持续稳定的政策法规保障 | 第74-75页 |
第二节 炼“金”:创建紧跟时代的传播信息生态 | 第75-79页 |
一、完善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 | 第76-78页 |
二、制定中医养生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体系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引“水”:建构多元有机的传播者生态 | 第79-84页 |
一、当代中医养生的主要传播者 | 第79-82页 |
二、中医养生传播者的生态位问题与解决思路 | 第82-84页 |
第四节 植“木”:营造平衡和谐的传播媒介生态 | 第84-87页 |
一、树立“绿色传播”价值观 | 第84-85页 |
二、建立互利共生的媒介关系 | 第85-87页 |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专业主义 | 第87页 |
第五节 育“火”:培育“理性生态人” | 第87-93页 |
一、从“经济人”到“理性生态人” | 第88-89页 |
二、中医养生传播受众的“理性生态人”培育 | 第89-93页 |
结语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103-104页 |
详细摘要 | 第104-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