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烯烃聚合催化剂 | 第12-15页 |
| ·Ziegler-Natta催化体系 | 第12-13页 |
| ·茂金属催化体系 | 第13页 |
|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13-15页 |
|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类型 | 第15-22页 |
| ·镍钯系烯烃聚合催化剂 | 第15-20页 |
| ·铁钴系烯烃催化剂 | 第20页 |
| ·铜系列烯烃催化剂 | 第20-21页 |
| ·其他类型的后过渡金属烯烃催化剂 | 第21-22页 |
| ·烯烃催化剂的负载化 | 第22-24页 |
| ·负载的意义 | 第22页 |
| ·负载的方法 | 第22-23页 |
| ·载体种类 | 第23页 |
| ·负载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 ·水相配位聚合的研究进展 | 第24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主要原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41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水杨醛衍生物和4-溴-2,6-二异丙基苯胺的合成 | 第27-29页 |
| ·合成产物的表征 | 第29-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 ·硝化反应机理 | 第30-31页 |
| ·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第31-33页 |
| ·各合成产物的表征 | 第33-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单核/双核水杨醛基中性镍配合物的制备表征与应用 | 第41-60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7页 |
| ·主要化学试剂及精制 | 第41-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 ·单核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制备 | 第43页 |
| ·双核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制备 | 第43-44页 |
| ·反式苯基二(三苯基膦)氯化镍的制备 | 第44-45页 |
| ·单核水杨醛亚胺中性镍配合物的制备 | 第45-46页 |
| ·双核水杨醛亚胺中性镍配合物的制备 | 第46页 |
| ·对c1-c8和d1及d2催化乙烯聚合行为研究 | 第46-47页 |
| ·各合成产物的表征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 ·单核水杨醛亚胺配体a1-a8的表征 | 第47-50页 |
| ·α,α-双(4-胺基-3,5-二异丙基苯胺)甲苯和配体b1和b2的表征 | 第50-53页 |
| ·反式苯基二(三苯基膦)氯化镍表征 | 第53-55页 |
| ·水杨醛亚胺中性镍配合物c1-c8的表征 | 第55-57页 |
| ·双核水杨醛基中性镍配合物d1和d2的表征 | 第57-58页 |
| ·聚乙烯的表征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吡哆醛镍配合物和聚乙二醇-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72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实验部分 | 第60-64页 |
| ·实验试剂 | 第60-61页 |
| ·实验仪器 | 第61-62页 |
| ·吡哆醛镍配合物的制备 | 第62-63页 |
| ·双亲性载体的合成 | 第63-64页 |
| ·目标物的表征 | 第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 ·吡哆醛亚胺配体e1和e2的表征 | 第64-66页 |
| ·吡哆醛镍配合物f1和f2的表征 | 第66-68页 |
| ·环氧乙烷的开环聚合 | 第68-69页 |
| ·NC-PEG-OH的合成分析 | 第69-70页 |
| ·PEG改性羧甲基壳聚糖的核磁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