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3页 |
1.4 可能的贡献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3页 |
2.1 村镇银行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1.1 村镇银行定位 | 第15页 |
2.1.2 村镇银行特殊性 | 第15页 |
2.1.3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较 | 第15-16页 |
2.1.4 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和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2.1.5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 | 第17-18页 |
2.2 信贷风险理论概述 | 第18页 |
2.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2.3.1 信贷风险管理 | 第18-19页 |
2.3.2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 第19-20页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第三章 HC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37页 |
3.1 HC村镇银行概况 | 第23-24页 |
3.2 HC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 第24-30页 |
3.2.1 HC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架构 | 第24-25页 |
3.2.2 HC村镇银行担保机制与贷款产品 | 第25-26页 |
3.2.3 HC村镇银行贷前调查 | 第26-27页 |
3.2.4 HC村镇银行贷中管理 | 第27-28页 |
3.2.5 HC村镇银行贷后管理 | 第28-29页 |
3.2.6 贷款数据分析与农户问卷调查 | 第29-30页 |
3.3 HC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3页 |
3.3.1 HC村镇银行组织架构设置不科学 | 第30-31页 |
3.3.2 贷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3.3 贷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3.3.4 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3.5 HC村镇银行贷款产品单一 | 第33页 |
3.3.6 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 | 第33页 |
3.4 HC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成因 | 第33-37页 |
3.4.1 外部原因 | 第33-34页 |
3.4.2 内部原因 | 第34-37页 |
第四章 HC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第37-50页 |
4.1 HC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方案设计目标 | 第37页 |
4.2 HC村镇银行贷前风险优化方案 | 第37-39页 |
4.2.1 深入贷前信息调查与分析 | 第37-38页 |
4.2.2 建立农户信用评级体系 | 第38-39页 |
4.2.3 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督 | 第39页 |
4.3 HC村镇银行贷中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 第39-41页 |
4.3.1 信贷流程细节监管 | 第39-40页 |
4.3.2 贷款审批差异化 | 第40-41页 |
4.4 HC村镇银行贷后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 第41-44页 |
4.4.1 引入杜邦分析,财务报表深入分析 | 第41-43页 |
4.4.2 定期进行贷后管理,并由专人负责 | 第43-44页 |
4.4.3 成立清收部门 | 第44页 |
4.4.4 加强行业预警分析 | 第44页 |
4.5 贷款品种创新,提高贷款质量 | 第44-46页 |
4.5.1 “三户保证+村长/村支书担保”贷款新模式 | 第44-45页 |
4.5.2 推出“快捷贷”产品 | 第45-46页 |
4.6 增加信贷人员驻村队伍建设 | 第46-48页 |
4.7 方案设计实施的预期效果 | 第48-50页 |
第五章 HC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 第50-54页 |
5.1 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保障措施 | 第50页 |
5.2 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 第50-51页 |
5.3 强化人才培养、选拔保障措施 | 第51-52页 |
5.3.1 建立符合自身的人才选拔制度 | 第51页 |
5.3.2 完善基层员工培训制度 | 第51-52页 |
5.4 提高村镇银行品牌效应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