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小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水资源需求预测 | 第16-32页 |
2.1 需水预测的影响因子 | 第17页 |
2.2 需水预测的类型简介 | 第17-18页 |
2.3 预测方法 | 第18-21页 |
2.4 合川区主要发展指标预测 | 第21-23页 |
2.4.1 人口与城镇化 | 第21页 |
2.4.2 合川区经济发展指标 | 第21-23页 |
2.5 需水预测 | 第23-29页 |
2.5.1 研究区分区 | 第23-26页 |
2.5.2 需水户分类 | 第26页 |
2.5.4 生活需水预测 | 第26-28页 |
2.5.5 第一产业需水预测 | 第28页 |
2.5.6 第二产业需水预测 | 第28-29页 |
2.5.7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 第29页 |
2.5.8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 第29页 |
2.6 总需水量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水资源现状与供需平衡分析 | 第32-45页 |
3.1 研究区概况介绍 | 第32-33页 |
3.1.1 地质地貌介绍 | 第32页 |
3.1.2 河流水系 | 第32-33页 |
3.2 水资源量 | 第33-35页 |
3.2.1 地表水资源量 | 第33-34页 |
3.2.2 地下水资源量 | 第34页 |
3.2.3 过境水资源量 | 第34页 |
3.2.4 水资源总量 | 第34-35页 |
3.3 水利工程现状研究 | 第35-36页 |
3.3.1 蓄水工程 | 第35页 |
3.3.2 引提水工程 | 第35-36页 |
3.3.3 机电井及其他工程 | 第36页 |
3.4 基准年可供水量分析 | 第36-39页 |
3.4.1 地表水可供水量 | 第36-37页 |
3.4.2 地下水可供水量 | 第37-38页 |
3.4.3 中水可供水量 | 第38页 |
3.4.4 可供总水量 | 第38-39页 |
3.5 基准年用水量分析 | 第39-41页 |
3.5.1 基准年用水户分类 | 第39页 |
3.5.2 基准年用水量分析 | 第39-41页 |
3.6 基准年供用平衡分析 | 第41页 |
3.7 可供水量预测 | 第41-42页 |
3.8 现有水利工程与规划年供需需求的差距 | 第42页 |
3.9 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步方案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 | 第45-65页 |
4.1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45-49页 |
4.1.1 水资源优化配置介绍 | 第45页 |
4.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 第45页 |
4.1.3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 第45-47页 |
4.1.4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形式 | 第47页 |
4.1.5 水资源优化配置手段 | 第47-48页 |
4.1.6 优化配置的要求 | 第48页 |
4.1.7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介绍 | 第48-49页 |
4.2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第49-55页 |
4.2.1 模型系统的确定 | 第50页 |
4.2.2 用水效益目标函数 | 第50-51页 |
4.2.3 主要子块描述 | 第51-53页 |
4.2.4 决策变量 | 第53页 |
4.2.5 约束条件 | 第53-54页 |
4.2.6 优化配置模型计算 | 第54-55页 |
4.3 实例研究 | 第55-61页 |
4.3.1 决策变量 | 第55-56页 |
4.3.2 单位用水效益的确定 | 第56-57页 |
4.3.3 目标函数 | 第57页 |
4.3.4 合川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 第57-61页 |
4.4 建议和对策 | 第61-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5-6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5.2 研究过程的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