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多孔介质中超临界CO2萃取致密油能力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10页
    1.2 对致密油藏注超临界CO_2机理第10-14页
        1.2.1 超临界CO_2基本性质第10-11页
        1.2.2 超临界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第11-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CO_2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问题提出第18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致密油组分分析第20-31页
    2.1 组分拟合基本原理第20-22页
        2.1.1 拟合方程选择第20-21页
        2.1.2 重馏分劈分后物性参数计算第21-22页
    2.2 致密油PVT参数拟合第22-25页
        2.2.1 致密油拟组分划分第22-24页
        2.2.2 致密油PVT实验拟合第24-25页
    2.3 注气膨胀实验拟合(SWELL)第25-29页
    2.4 拟组分临界特征参数第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多孔介质中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模拟研究第31-66页
    3.1 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依据第31-38页
        3.1.1 基本方程第31-32页
        3.1.2 湍流模型选取第32-37页
        3.1.3 数值离散方法选取第37-38页
        3.1.4 常用的离散格式选取第38页
    3.2 多孔介质模型设计第38-44页
        3.2.1 多孔介质模型的建立第39-41页
        3.2.2 边界条件设定第41-44页
    3.3 研究不同压力下萃取时间对超临界CO_2萃取的影响第44-54页
        3.3.1 体系平衡状态对萃取的影响第44-48页
        3.3.2 体系非平衡状态对萃取的影响第48-52页
        3.3.3 超临界CO_2萃取前后原油组分变化第52-54页
    3.4 研究孔隙度对超临界CO_2萃取的影响第54-58页
        3.4.1 不同孔隙度CO_2注入时体系的变化第54-55页
        3.4.2 不同孔隙度CO_2释放时体系的变化第55-57页
        3.4.3 超临界CO_2萃取前后原油组分变化第57-58页
    3.5 研究超临界CO_2注入量对CO_2萃取的影响第58-63页
        3.5.1 CO_2注入时体系的变化第58-59页
        3.5.2 CO_2释放时体系的变化第59-61页
        3.5.3 超临界CO_2萃取前后原油组分变化第61-63页
    3.6 超临界CO_2萃取率第63-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超临界CO_2萃取实验研究第66-76页
    4.1 实验基本理论第66-68页
        4.1.1 实验目的第66页
        4.1.2 超临界CO_2萃取特点第66-67页
        4.1.3 超临界CO_2萃取致密油的可行性分析第67-68页
    4.2 多孔介质超临界萃取实验第68-72页
        4.2.1 致密岩心制作第68-70页
        4.2.2 致密岩心饱和原油第70-71页
        4.2.3 超临界萃取装置说明第71页
        4.2.4 超临界萃取实验步骤第71-72页
    4.3 超临界CO_2萃取率与致密油组分分析第72-75页
        4.3.1萃取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第72-73页
        4.3.2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第73-74页
        4.3.3 超临界CO_2萃取后致密油组分分析第74-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76-78页
    5.1 结论第76页
    5.2 建议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化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环氧复合涂层的耐蚀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热力学平衡的硫酸钙结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