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外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模型 | 第11-13页 |
1.2.3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策略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电池的研究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电动汽车电池 | 第17-20页 |
2.2.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种类 | 第18-19页 |
2.2.2 动力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19-20页 |
2.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寿命 | 第20-22页 |
2.3.1 影响电池寿命的因素 | 第20-22页 |
2.4 数学模型 | 第22-27页 |
2.4.1 环境温度对电池寿命影响的数学模型 | 第22-25页 |
2.4.2 放电深度对电池寿命影响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2.4.3 考虑放电深度的电动汽车电池损耗改进模型 | 第26-27页 |
2.5 V2G中电池寿命综合模型 | 第27-28页 |
2.6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可入网电动汽车的数学模型及其对电网的影响 | 第29-41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影响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因素 | 第29-34页 |
3.2.1 电动汽车规模类型 | 第29-30页 |
3.2.2 电池特性 | 第30页 |
3.2.3 充电方式 | 第30-31页 |
3.2.4 电动汽车行为特性 | 第31-34页 |
3.3 充放电数学模型 | 第34-37页 |
3.3.1 无序模式的充电模型 | 第34页 |
3.3.2 单辆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模型 | 第34-35页 |
3.3.3 需求响应 | 第35-37页 |
3.4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3.4.1 充电负荷建模过程 | 第37-38页 |
3.4.2 无序充电仿真算例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电动汽车日内有序充放电策略 | 第41-56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用户参与度评估体系的建立 | 第41-43页 |
4.2.1 用户参与度综合评估方法 | 第42-43页 |
4.3 考虑用户利益的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两阶段优化策略 | 第43-47页 |
4.3.1 优化变量 | 第43-44页 |
4.3.2 考虑用户侧收益的第一阶段优化 | 第44-46页 |
4.3.3 考虑配电网侧波动的第二阶段优化 | 第46-47页 |
4.4 电动汽车日内优先调度策略实现流程 | 第47-49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49-55页 |
4.5.1 算例参数 | 第49页 |
4.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4.5.3 电动汽车渗透率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 第50-53页 |
4.5.4 用户参与度选取比例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5 单辆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 | 第54-55页 |
4.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