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韧性剪切带和蚀变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边坡卸荷特征及分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中坝址右岸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32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3页 |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20页 |
| 2.1.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0-22页 |
| 2.1.3 区域地震活动 | 第22-23页 |
| 2.2 中坝址右岸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32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 2.2.2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 2.2.3 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30页 |
| 2.2.5 不良地质现象 | 第30-32页 |
| 第3章 韧性剪切带和蚀变带发育特征 | 第32-44页 |
| 3.1 韧性剪切带的发育特征 | 第32-37页 |
| 3.1.1 空间展布特征 | 第32-33页 |
| 3.1.2 宏观发育特征 | 第33-35页 |
| 3.1.3 微观发育特征 | 第35-37页 |
| 3.2 蚀变岩体的发育特征 | 第37-42页 |
| 3.2.1 宏观发育特征 | 第37-41页 |
| 3.2.2 微观发育特征 | 第41-42页 |
| 3.3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中坝址右岸边坡风化及卸荷特征 | 第44-59页 |
| 4.1 风化特征 | 第44-46页 |
| 4.2 卸荷特征 | 第46-53页 |
| 4.2.1 各平硐卸荷带划分 | 第46-52页 |
| 4.2.2 中坝址右岸边坡卸荷特征 | 第52-53页 |
| 4.3 韧性剪切带和蚀变带对边坡卸荷特征影响探讨 | 第53-57页 |
| 4.3.1 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 4.4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中坝址右岸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59-91页 |
| 5.1 岩体结构面分类 | 第59-61页 |
| 5.2 岩体结构面分级 | 第61-84页 |
| 5.2.1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61-67页 |
| 5.2.2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67-73页 |
| 5.2.3 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73-84页 |
| 5.3 研究区岩体结构分类 | 第84-85页 |
| 5.4 基于BQ法的岩体质量分级 | 第85-89页 |
| 5.5 小结 | 第89-91页 |
| 第6章 中坝址右岸边坡岩体参数取值 | 第91-100页 |
| 6.1 物理力学实验 | 第91-92页 |
| 6.2 现场变形试验 | 第92-93页 |
| 6.3 现场大剪试验 | 第93-95页 |
| 6.4 结构面大剪试验 | 第95页 |
| 6.5 中坝址右岸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 第95-100页 |
| 第7章 中坝址右岸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0-125页 |
| 7.1 中坝址右岸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100页 |
| 7.2 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的自然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100-108页 |
| 7.2.1 可能破坏模式分析 | 第100-106页 |
| 7.2.2 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106-108页 |
| 7.3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8-121页 |
| 7.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8-110页 |
| 7.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0-121页 |
| 7.4 韧性剪切带和蚀变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121-124页 |
| 7.5 小结 | 第124-125页 |
| 结论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