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5页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2.农地非农化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农地非农化概述 | 第15页 |
2.2 农地非农化相关理论分析 | 第15-20页 |
2.2.1 农地非农化新古典理论 | 第15-16页 |
2.2.2 生产要素理论 | 第16-17页 |
2.2.3 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3.山西省农地非农化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3.1 山西省概况 | 第20-22页 |
3.2 山西土地资源概况 | 第22页 |
3.3 山西农地非农化趋势 | 第22-25页 |
4.山西省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第25-28页 |
4.1 模型的选取 | 第25页 |
4.2 变量选取 | 第25-26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4.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5.山西省经济增长对农地非农化驱动影响实证分析 | 第28-39页 |
5.1 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 第28-33页 |
5.1.1 被解释变量的界定 | 第28页 |
5.1.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28-33页 |
5.1.3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5.2 数据的选取与预处理 | 第33-34页 |
5.2.1 标准化处理 | 第33-34页 |
5.2.2 平稳性检验 | 第34页 |
5.3 模型建立 | 第34-39页 |
5.3.1 模型形式的确定 | 第34-35页 |
5.3.2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5.3.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5.3.4 结果评价 | 第37-39页 |
6.促进山西省农地非农化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39-43页 |
6.1 政府相关政策及制度建设建议 | 第39-41页 |
6.1.1 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机构和制度 | 第39页 |
6.1.2 健全法制保障 | 第39-40页 |
6.1.3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 第40页 |
6.1.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与耕地资源和谐发展 | 第40-41页 |
6.2 农业用地市场化建设建议 | 第41-43页 |
6.2.1 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化机制 | 第41页 |
6.2.2 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结构 | 第41页 |
6.2.3 建立固定交易场所 | 第41页 |
6.2.4 培育农民市场主体意识 | 第41-43页 |
7.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Abstract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