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地质灾害特征及评价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区过去研究成果 | 第13-16页 |
| 1.3.1 研究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 第13-15页 |
| 1.3.2 过去研究主要成就 | 第15-16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31页 |
| 2.1 自然地理 | 第17-19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2.1.2 气象特征 | 第17页 |
| 2.1.3 水文特征 | 第17-19页 |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30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 2.2.2 地层及岩性 | 第20-24页 |
| 2.2.3 岩浆岩 | 第24页 |
| 2.2.4 地质构造 | 第24-26页 |
| 2.2.5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28页 |
| 2.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30页 |
| 2.3 矿产资源概况 | 第30-31页 |
| 第3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31-40页 |
| 3.1 数据收集 | 第31-33页 |
| 3.1.1 卫星遥感数据 | 第31-33页 |
| 3.2 数据处理 | 第33-40页 |
| 3.2.1 生成DEM | 第33-34页 |
| 3.2.2 遥感影像处理 | 第34-40页 |
| 第4章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 第40-58页 |
| 4.1 典型矿区 | 第40-44页 |
| 4.1.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 | 第42-43页 |
| 4.1.2 攀钢石灰石矿区 | 第43页 |
| 4.1.3 红格钒钛磁铁矿区 | 第43-44页 |
| 4.2 矿业开发区典型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 第44-52页 |
| 4.2.1 矿区典型地质灾害解译标志 | 第44-47页 |
| 4.2.2 矿区典型灾害点 | 第47-52页 |
| 4.3 矿山开采与地质灾害 | 第52-56页 |
| 4.3.1 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 | 第52页 |
| 4.3.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 第52-54页 |
| 4.3.3 地质灾害影响下矿山开采措施 | 第54-56页 |
| 4.4 矿业开发与灾害评价 | 第56-58页 |
| 第5章 矿业开发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70页 |
| 5.1 评价指标体系原理 | 第58页 |
| 5.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58页 |
| 5.3 评价指标 | 第58-65页 |
| 5.4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65-70页 |
| 5.4.1 评价因素等级划分 | 第65-66页 |
| 5.4.2 对数列进行关联度分析 | 第66-70页 |
| 第6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 第70-75页 |
| 6.1 应用GIS工具进行危险性区划评判 | 第70页 |
| 6.2 区划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 6.2.1 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 第70-72页 |
| 6.2.2 地质灾害中危险区 | 第72页 |
| 6.2.3 地质灾害低危险区 | 第72-73页 |
| 6.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第73-75页 |
| 6.3.1 地质灾害防止宣传 | 第73页 |
| 6.3.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 第73-74页 |
| 6.3.3 矿山开采的有效防控 | 第74页 |
| 6.3.4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体系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