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2-38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33-38页 |
第一章 启蒙思想与余华的早期创作 | 第38-82页 |
第一节 一个人的启蒙:余华的“精神真实” | 第41-58页 |
第二节 《现实一种》:以血还血的伦理破坏 | 第58-66页 |
第三节 《一九八六年》:以暴易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批判 | 第66-74页 |
第四节 余华同鲁迅的关系 | 第74-82页 |
第二章 存在主义思想与余华的早期创作 | 第82-123页 |
第一节 存在主义思想与“死亡”意识的形成 | 第84-98页 |
第二节 语言的“死亡隐喻”及其“反媚俗” | 第98-110页 |
第三节 从深化“启蒙”到意蕴的不确定 | 第110-123页 |
第三章 余华长篇小说的“自传”与“反自传”书写 | 第123-180页 |
第一节 童年与当下:余华长篇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 | 第128-147页 |
第二节 相爱与相杀:余华作品中的家庭成员关系 | 第147-165页 |
第三节 “看”与“被看”模式下的孤独与狂欢 | 第165-180页 |
第四章 新历史主义观与历史和地理中的自我 | 第180-218页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下的“性”与“情” | 第185-197页 |
第二节 幽默与苦难:历史负担的肩任与抛弃 | 第197-209页 |
第三节 “不确定”的语言:余华身份的落实与虚无 | 第209-218页 |
第五章 《第七天》:互联网时代的余华创作 | 第218-241页 |
第一节 《第七天》中的现实与真实 | 第219-229页 |
第二节 网络之网与批判之绊:余华创作的“真实”危机 | 第229-241页 |
第六章 作为话语策略的“真实”与“现实” | 第241-266页 |
第一节 “真实”与“现实”话语的形成 | 第242-251页 |
第二节 作为策略的“真实”与“现实”话语 | 第251-266页 |
结语 | 第266-269页 |
参考文献 | 第269-285页 |
附录:《余华访谈》 | 第285-302页 |
后记 | 第302-3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