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理论意义 | 第7-8页 |
2.政治意义 | 第8页 |
3.实践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 | 第8-9页 |
(二)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 第9-10页 |
1.积极影响 | 第9-10页 |
2.消极影响 | 第10页 |
(三)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选择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新媒体概述 | 第13-17页 |
第一节 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传播特征 | 第14-15页 |
一、交互性 | 第14页 |
二、即时性 | 第14页 |
三、开放综合性 | 第14-15页 |
四、自我传播性 | 第15页 |
第三节 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新机遇 | 第17-20页 |
一、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主体性 | 第17-18页 |
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 | 第18-19页 |
三、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 第19页 |
四、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受体产生积极影响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新挑战 | 第20-27页 |
一、传播主体面临的新挑战 | 第20-23页 |
二、传播受体面临的新挑战 | 第23-25页 |
三、传播内容面临的新挑战 | 第25-26页 |
四、传播环境面临的新挑战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策 | 第27-36页 |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对策 | 第27-31页 |
一、官方传播主体 | 第27-29页 |
二、高校传播主体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传播受体的对策 | 第31-32页 |
一、提高受体的媒介素养 | 第31-32页 |
二、增强受体的监督意识 | 第32页 |
第三节 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创新 | 第32-34页 |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亲民化话语体系的构建 | 第32-33页 |
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加强新媒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环境建设 | 第34-36页 |
一、健全和完善党政机关对新媒体的管理 | 第34页 |
二、建设新媒体传播的文化环境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