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矩形通道中弹状流的生成机制与输运特性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微液滴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基于T型微通道的弹状流模型 | 第22-34页 |
2.1 T型微通道模型 | 第22-23页 |
2.2 微通道内弹状流的影响因素 | 第23-28页 |
2.2.1 作用力估计 | 第23-25页 |
2.2.2 无量纲参数 | 第25-26页 |
2.2.3 壁面润湿性 | 第26-28页 |
2.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2.3.1 基本假设的提出 | 第28页 |
2.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2.3.3 边界条件 | 第32页 |
2.3.4 边界层判断 | 第32页 |
2.3.5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数值模拟模型与实验平台的建立 | 第34-47页 |
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3.1.1 前处理 | 第34-35页 |
3.1.2 参数设置 | 第35-37页 |
3.1.3 网格独立性 | 第37页 |
3.2 微流控实验工艺 | 第37-39页 |
3.2.1 驱动方式 | 第37页 |
3.2.2 芯片材料 | 第37-38页 |
3.2.3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工艺 | 第38-39页 |
3.3 实验台搭建与实验过程 | 第39-46页 |
3.3.1 实验器材与仪器介绍 | 第39-42页 |
3.3.2 实验台的搭建 | 第42-43页 |
3.3.3 仪器调试 | 第43-45页 |
3.3.4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3.3.5 注意事项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微弹状流的生成机理研究 | 第47-70页 |
4.1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7-64页 |
4.1.1 弹状流的生成过程 | 第47-49页 |
4.1.2 微液滴生成过程的力学分析 | 第49-53页 |
4.1.3 两相流量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53-59页 |
4.1.4 连续相黏度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4.1.5 两相界面张力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60-61页 |
4.1.6 三相接触角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61-64页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4.2.1 实验数据的采集 | 第64页 |
4.2.2 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对比 | 第64页 |
4.2.3 流量与液滴长度的关系 | 第64-67页 |
4.2.4 连续相黏度与液滴长度的关系 | 第67-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微弹状流输运过程的影响机制 | 第70-81页 |
5.1 弹状液滴轮廓 | 第70-74页 |
5.1.1 接触角 | 第70-72页 |
5.1.2 拐角流 | 第72-74页 |
5.2 微液滴的移动速度 | 第74-76页 |
5.3 弹状流的压降 | 第76-77页 |
5.4 液滴内部流动 | 第77-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