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阴影--论方方小说对社会变革的悲剧呈现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1986:悲剧的原点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歌颂青春与写作棱角凸显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营造白梦与悲剧意识初现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时代与小人物:社会变革中悲剧的体现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回溯历史 | 第20-24页 |
一、“土改运动”中的“软埋” | 第21-23页 |
二、历经“整风”与“反右”的乌泥湖 | 第23页 |
三、1949-1978的花满月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审视当下 | 第24-32页 |
一、“伪知识分子”的世俗 | 第25-26页 |
二、底层市民的艰难 | 第26-27页 |
三、女性美好爱情婚姻的缺失 | 第27-29页 |
四、农村青年学生的迷茫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多声部的悲剧成因 | 第32-40页 |
第一节 个体性格与集体无意识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人性的异化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生存之欲的难以满足 | 第36-40页 |
第四章 悲剧呈现的价值意义 | 第40-48页 |
第一节 肯定历史理性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创新艺术手法 | 第42-45页 |
一、诗性叙事话语 | 第42-43页 |
二、多元化叙事手法 | 第43-44页 |
三、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坚守人文关怀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