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POSS基环氧星形聚合物及巨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31页
    1.1 文献综述第11-29页
        1.1.1 活性负离子聚合第11-19页
        1.1.2 星形聚合物第19-20页
        1.1.3 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POSS)第20-29页
    1.2 本论文研究工作意义第29-30页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0-31页
        1.3.1 高真空实验技术第30页
        1.3.2 环氧化八臂星形聚异戊二烯的合成第30页
        1.3.3 巨型表面活性剂7R-POSS-PCL的合成第30-31页
第二章 高真空负离子聚合技术第31-45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实验设备及材料第31-33页
    2.3 高真空线简介第33-35页
    2.4 玻璃烧接技术第35-37页
        2.4.1 反应装置加工第35-36页
        2.4.2 易碎封口的加工第36-37页
    2.5 试剂的无水处理第37-44页
        2.5.1 苯和环己烷的处理第37-39页
        2.5.2 苯乙烯和异戊二烯的处理第39-41页
        2.5.3 甲醇的处理第41-42页
        2.5.4 环氧乙烷的处理第42-43页
        2.5.5 四氢呋喃和乙醚的处理第43-44页
        2.5.6 其他试剂的处理第44页
    2.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负离子聚合制备环氧化八臂星形聚异戊二烯及表征第45-61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原料与试剂第46-47页
    3.3 实验步骤第47-51页
        3.3.1 活性负离子聚合法制备聚异戊二烯基锂(PI-Li)第47-49页
        3.3.2 PI-Li与八乙烯基POSS (OVPOSS)的加成反应第49-51页
    3.4 测试与表征第51-52页
        3.4.1 核磁共振波谱(NMR)第51页
        3.4.2 凝胶渗透色谱(GPC)第51页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51页
        3.4.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第51-52页
        3.4.5 热失重分析(TGA)第52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3.5.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第53-55页
        3.5.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第55-56页
        3.5.3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第56-57页
        3.5.4 凝胶渗透色谱(GPC)第57-58页
        3.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58-59页
        3.5.6 热失重分析(TGA)第59-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两亲性巨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第61-81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原料与试剂第62-63页
    4.3 实验步骤第63-66页
        4.3.1 单羟基七乙烯基POSS (VPOSS-OH)的合成第63-64页
        4.3.2 含七乙烯基POSS的聚己内酯(VPOSS-PCL)的合成第64-65页
        4.3.3 巨型表面活性剂7R-POSS-PCL的合成第65页
        4.3.4 巨型表面活性剂7R-POSS-PCL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第65-66页
    4.4 测试与表征第66-67页
        4.4.1 核磁共振波谱(NMR)第66页
        4.4.2 凝胶渗透色谱(GPC)第66页
        4.4.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第66-67页
        4.4.4 热失重分析(TGA)第67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67-80页
        4.5.1 引发剂VPOSS-OH的结构表征第67-69页
        4.5.2 VPOSS-PCL的结构表征第69-73页
        4.5.3 巨型表面活性剂7R-POSS-PCL的结构表征第73-78页
        4.5.4 巨型表面活性剂7R-POSS-PCL的自组装行为第78-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溶剂法合成氮掺杂与金属/氮双掺杂的介孔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Ni-吡啶醇簇合物的Ni-C材料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