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南京市PM2.5化学特征及对A549细胞的毒性效应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3页
        1.2.1 PM_(2.5)化学组分对健康的影响第9-10页
        1.2.2 PM_(2.5)的毒性作用机制第10-13页
            1.2.2.1 氧化应激第11页
            1.2.2.2 基因突变第11-12页
            1.2.2.3 炎症作用/免疫毒性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4页
    1.4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15-26页
    2.1 大气PM_(2.5)样品采集第15-16页
        2.1.1 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第15页
        2.1.2 采样膜处理第15-16页
        2.1.3 质量浓度计算第16页
    2.2 PM_(2.5)样品分析第16-20页
        2.2.1 主要仪器与耗材第16-17页
        2.2.2 水溶性离子成分分析第17-18页
            2.2.2.1 样品处理第17页
            2.2.2.2 离子色谱分析第17-18页
        2.2.3 金属元素成分分析第18-19页
            2.2.3.1 样品处理第18-19页
            2.2.3.2 ICP-MS分析第19页
        2.2.4 碳成分分析第19-20页
            2.2.4.1 样品处理第19页
            2.2.4.2 OC/EC分析第19-20页
    2.3 PM_(2.5)细胞毒性实验第20-25页
        2.3.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0-21页
        2.3.2 细胞培养第21-22页
            2.3.2.1 细胞复苏第22页
            2.3.2.2 细胞传代第22页
            2.3.2.3 细胞冻存第22页
        2.3.3 颗粒物染毒液制备第22-23页
        2.3.4 细胞暴露实验第23-25页
            2.3.4.1 细胞存活率检测第23-24页
            2.3.4.2 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第24-25页
    2.4 质量控制第25页
        2.4.1 采样质量控制第25页
        2.4.2 组分分析质量控制第25页
    2.5 数据处理第25-26页
第三章 采样点PM_(2.5)理化特征分析第26-41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PM_(2.5)质量浓度第26-28页
        3.2.1 采样点PM_(2.5)质量浓度特征第27-28页
        3.2.2 与国内主要城市代表性站点比较第28页
    3.3 水溶性离子分析第28-31页
        3.3.1 水溶性离子含量第28-31页
        3.3.2 NO_3~-与SO_4~(2-)的污染特征分析第31页
        3.3.3 PM_(2.5)的酸性第31页
    3.4 金属元素分析第31-33页
        3.4.1 金属元素含量第31-32页
        3.4.2 富集因子分析第32-33页
    3.5 碳元素分析第33-39页
        3.5.1 OC、EC和TCA的含量第34-36页
        3.5.2 OC、EC的相关性及比值第36-37页
        3.5.3 POC、SOC的估算第37-38页
        3.5.4 碳组分来源解析第38-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采样点PM_(2.5)对A549细胞毒性效应第41-50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第41-44页
        4.2.1 PM_(2.5)完全颗粒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第41-43页
        4.2.2 PM_(2.5)水溶性组分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4.3 对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第44-47页
        4.3.1 浓度梯度对细胞活性氧的影响第44-45页
        4.3.2 时间梯度对细胞活性氧的影响第45-47页
            4.3.2.1 全颗粒物组分第45-46页
            4.3.2.2 水溶性颗粒物组分第46-47页
    4.4 讨论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5.1 结论第50-51页
        5.1.1 PM_(2.5)理化特征第50页
        5.1.2 PM_(2.5)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第50-51页
    5.2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4页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句容水库农业小流域水体中CO2、CH4、N2O浓度与通量研究
下一篇:渤海与北黄海CDOM遥感反演算法及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