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变化、历史气候论文

全球变暖1.5℃和2℃下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及归因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6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1.5℃和2℃增暖时间的确定第10-11页
        1.2.2 1.5℃和2℃增暖下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第11-12页
        1.2.3 人为气候显著变化信号出现时间第12-13页
        1.2.4 极端气候风险及归因第13-14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第16-21页
    2.1 资料简介第16-17页
    2.2 1.5℃和2℃全球增暖发生时间定义第17-18页
    2.3 极端气候指数第18-19页
    2.4 人为显著变化信号出现时间第19页
    2.5 风险的定义第19-21页
第三章 不同温升目标下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第21-34页
    3.1 引言第21页
    3.2 全球和中国到达1.5℃和2℃阈值的时间第21-25页
    3.3 全球增暖1.5℃和2℃下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第25-31页
    3.4 同一增温阈值下不同排放情景间极端温度的对比第31-32页
    3.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中国极端温度显著变化信号出现时间第34-48页
    4.1 引言第34页
    4.2 极端温度显著变化信号出现时间第34-39页
    4.3 极端温度显著变化信号出现时间的不确定性第39-42页
    4.4 极端温度出现显著变化时间与全球增暖1.5℃和2℃的联系第42-47页
        4.4.1 极端温度出现显著变化的区域面积第42-43页
        4.4.2 与全球增暖1.5℃和2℃的联系第43-47页
    4.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不同温升目标下中国极端温度的风险变化及其归因第48-55页
    5.1 引言第48页
    5.2 日最高温风险的变化第48-50页
    5.3 极端温度指数风险的变化第50-53页
    5.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8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55-56页
    6.2 特色和创新第56页
    6.3 下一步工作计划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越赤道气流与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关系
下一篇:华南汛期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