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3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1.3.1 文化景观的概念 | 第12-13页 |
| 1.3.2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 第13页 |
| 1.3.3 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 | 第13页 |
| 1.4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20页 |
| 1.4.1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研究 | 第14页 |
| 1.4.2 风景名胜区历史变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4.3 天姥山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 1.5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 1.5.1 文化景观研究 | 第20-21页 |
| 1.5.2 文化景观调查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6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22-28页 |
| 1.6.1 研究范围 | 第22-28页 |
| 1.6.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1.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1.7.1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1.7.2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2 天姥山文化景观形成的自然基础 | 第30-42页 |
| 2.1 地质 | 第30-33页 |
| 2.1.1 地质运动 | 第30-31页 |
| 2.1.2 地质概况 | 第31-32页 |
| 2.1.3 地质公园概况 | 第32-33页 |
| 2.2 地形地貌 | 第33-35页 |
| 2.3 水文 | 第35-38页 |
| 2.3.1 水系概况 | 第35-36页 |
| 2.3.2 主要水系分述 | 第36-38页 |
| 2.4 气候 | 第38-39页 |
| 2.5 植被 | 第39-41页 |
| 2.6 动物 | 第41-42页 |
| 3 天姥山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因素 | 第42-49页 |
| 3.1 政治因素 | 第42-43页 |
| 3.1.1 人口几番迁移 | 第42页 |
| 3.1.2 宗教政策左右 | 第42-43页 |
| 3.2 经济因素 | 第43-44页 |
| 3.2.1 经济重心转变 | 第43页 |
| 3.2.2 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44页 |
| 3.3 文化因素 | 第44-49页 |
| 3.3.1 山水诗画 | 第44-45页 |
| 3.3.2 隐逸文化 | 第45-46页 |
| 3.3.3 宗教文化 | 第46-48页 |
| 3.3.4 宗族文化 | 第48-49页 |
| 4 天姥山文化景观变迁分期 | 第49-51页 |
| 4.1 萌芽期,史前至东汉 | 第49页 |
| 4.2 开山期,魏晋南北朝 | 第49页 |
| 4.3 全盛期,隋唐五代 | 第49页 |
| 4.4 衰败期,宋元 | 第49-50页 |
| 4.5 复兴期初期,明清 | 第50页 |
| 4.6 复兴期,民国至今 | 第50-51页 |
| 5 天姥山文化景观特征与变迁规律 | 第51-157页 |
| 5.1 史前至东汉时期(史前社会—前220年) | 第51-58页 |
| 5.1.1 历史背景 | 第51-53页 |
| 5.1.2 大佛寺—十九峰片区 | 第53-55页 |
| 5.1.3 文化景观特征 | 第55-58页 |
| 5.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0年—589年) | 第58-76页 |
| 5.2.1 历史背景 | 第58-62页 |
| 5.2.2 沃洲湖片区 | 第62-66页 |
| 5.2.3 大佛寺—十九峰片区 | 第66-72页 |
| 5.2.4 文化景观特征 | 第72-76页 |
| 5.3 隋唐五代时期(589年—978年) | 第76-91页 |
| 5.3.1 历史背景 | 第76-78页 |
| 5.3.2 沃洲湖片区 | 第78-81页 |
| 5.3.3 大佛寺—十九峰片区 | 第81-85页 |
| 5.3.4 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段 | 第85-87页 |
| 5.3.5 文化景观特征 | 第87-91页 |
| 5.4 宋元时期(978年—1359年) | 第91-108页 |
| 5.4.1 历史背景 | 第91-92页 |
| 5.4.2 沃洲湖片区 | 第92-96页 |
| 5.4.3 大佛寺—十九峰片区 | 第96-103页 |
| 5.4.4 文化景观特征 | 第103-108页 |
| 5.5 明清时期(1359年—1911年) | 第108-134页 |
| 5.5.1 历史背景 | 第108-110页 |
| 5.5.2 沃洲湖片区 | 第110-118页 |
| 5.5.3 大佛寺—十九峰片区 | 第118-129页 |
| 5.5.4 文化景观特征 | 第129-134页 |
| 5.6 民国至今(1911年至今) | 第134-154页 |
| 5.6.1 历史背景 | 第134-135页 |
| 5.6.2 沃洲湖片区 | 第135-138页 |
| 5.6.3 大佛寺—十九峰片区 | 第138-149页 |
| 5.6.4 文化景观特征 | 第149-154页 |
| 5.7 文化景观变迁规律 | 第154-157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60页 |
| 6.1 总结 | 第157-158页 |
| 6.2 展望 | 第158-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 图表目录 | 第167-170页 |
| 个人简介 | 第170-171页 |
| 导师简介 | 第171-172页 |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