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油滴的稳定性及脱稳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 第11页 |
1.2.1 聚合物的作用 | 第11页 |
1.2.2 碱的作用 | 第11页 |
1.2.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 第11页 |
1.3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特点以及危害 | 第11-12页 |
1.3.1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特点 | 第11-12页 |
1.3.2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危害 | 第12页 |
1.4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4.1 室内处理实验研究 | 第12-17页 |
1.4.2 现场处理工艺研究 | 第17-23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油滴的液膜稳定机理研究 | 第24-30页 |
2.1 液膜寿命理论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2.2 液膜寿命研究 | 第26-30页 |
2.2.1 油滴粒径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碱的影响 | 第27页 |
2.2.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聚合物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驱油剂对油滴的稳定性作用研究 | 第30-45页 |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1 模拟地层矿化水的配制 | 第30页 |
3.2.2 模拟采出水的配制 | 第30-31页 |
3.2.3 含油量的测定 | 第31页 |
3.2.4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5 油滴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32页 |
3.2.6 界面张力的测定 | 第32-33页 |
3.2.7 微观形貌观测 | 第33页 |
3.3 驱油剂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1 碱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表面活性剂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页 |
3.3.3 聚合物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 驱油剂对油滴稳定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1 碱对稳定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2 表面活性剂对稳定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3 聚合物对稳定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8页 |
3.5 驱油剂对油滴稳定性机理研究 | 第38-45页 |
3.5.1 驱油剂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2 驱油剂对油滴Zeta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3 驱油剂对油滴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40-45页 |
第四章 化学药剂对油滴的失稳作用研究 | 第45-62页 |
4.1 破乳实验研究 | 第45-49页 |
4.1.1 破乳剂评价方法 | 第45页 |
4.1.2 破乳剂单剂的优选 | 第45-46页 |
4.1.3 破乳剂的复配及处理效果 | 第46页 |
4.1.4 破乳条件优化 | 第46-49页 |
4.2 絮凝实验研究 | 第49-52页 |
4.2.1 絮凝剂评价方法 | 第49页 |
4.2.2 絮凝剂单剂的优选 | 第49页 |
4.2.3 絮凝剂的复配及处理效果 | 第49-50页 |
4.2.4 絮凝条件优化 | 第50-52页 |
4.3 破乳-絮凝实验研究 | 第52-56页 |
4.3.1 破乳-絮凝条件优化 | 第52-53页 |
4.3.2 破乳-絮凝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3.3 破乳-絮凝最佳处理条件验证分析 | 第55-56页 |
4.4 破乳-絮凝机理研究 | 第56-61页 |
4.4.1 破乳剂ZY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2 破乳剂ZY对Zeta电位的影响 | 第57页 |
4.4.3 破乳剂ZY对油滴大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4 絮凝剂WS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5 絮凝剂WS对Zeta电位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6 絮凝剂WS对油滴大小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破乳-絮凝机理分析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