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中国生态系统现状 | 第11-12页 |
1.1.2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现状 | 第12-14页 |
1.2 土壤肥力演替的主要特征 | 第14-18页 |
1.2.1 土壤的构成 | 第14-15页 |
1.2.2 土壤肥力的构成 | 第15-16页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过程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1.4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IFI)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3-24页 |
2.1.1 采样区概况 | 第23页 |
2.1.2 研究区土壤概况 | 第23页 |
2.1.3 研究区土壤利用方式简介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1 土壤采集方法 | 第24页 |
2.2.2 指标测定 | 第24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24-29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1-61页 |
3.1 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31-35页 |
3.1.1 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31-33页 |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 | 第33-34页 |
3.1.3 植物生物量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 第34页 |
3.1.4 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3.2 土壤全氮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35-40页 |
3.2.1 土壤全氮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36-38页 |
3.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全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38-39页 |
3.2.3 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贡献 | 第39页 |
3.2.4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3.3 土壤碱解氮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40-42页 |
3.3.1 土壤碱解氮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40-41页 |
3.3.2 植物演替对土壤碱解氮的贡献率 | 第41-42页 |
3.3.3 小结与讨论 | 第42页 |
3.4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42-48页 |
3.4.1 土壤全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43-44页 |
3.4.2 土壤速效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44-47页 |
3.4.3 植物演替对土壤速效磷的贡献率 | 第47页 |
3.4.4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3.5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48-54页 |
3.5.1 土壤全钾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48-51页 |
3.5.2 土壤速效钾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51-52页 |
3.5.3 植物演替对土壤速效钾的贡献率 | 第52-53页 |
3.5.4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3.6 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54-58页 |
3.6.1 土壤微生物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55页 |
3.6.2 土壤微生物氮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55-57页 |
3.6.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3.7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 | 第58-61页 |
3.7.1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58-59页 |
3.7.2 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结论 | 第61-62页 |
4.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