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拯救阵线”社会政治运动研究(1989-1992)
致谢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6-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三、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四、难点问题以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伊斯兰拯救阵线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伊阵”的诞生背景 | 第21-27页 |
一、伊斯兰主义运动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 | 第21-24页 |
二、“伊阵”诞生前的政治努力 | 第24-26页 |
三、“伊阵”诞生的其他社会背景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伊阵”的成立 | 第27-31页 |
一、“伊阵”的成立过程 | 第27-29页 |
二、主要领导人、组织机构及主张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伊斯兰拯救阵线的政治机会结构 | 第32-44页 |
第一节 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生态结构 | 第32-37页 |
一、社会阶层状况 | 第32-34页 |
二、社会意识形态 | 第34-37页 |
第二节 阿尔及利亚的政治体制 | 第37-41页 |
一、国家政治生态 | 第37-38页 |
二、“伊阵”的参政渠道及其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 第38-41页 |
第三节 “伊阵”的暴力行动 | 第41-42页 |
一、暴力行动的起因与方式 | 第41-42页 |
二、暴力行动的特点与结果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伊斯兰拯救阵线的政治动员 | 第44-54页 |
第一节 动员背景 | 第44-49页 |
一、政府打击下的自我调整 | 第44-47页 |
二、动员中各阶层的利益分析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框架动员 | 第49-52页 |
一、非话语性因素 | 第50-51页 |
二、话语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伊斯兰拯救阵线失败的原因 | 第54-62页 |
第一节 “伊阵”自身局限及客观机遇局限 | 第54-57页 |
一、“伊阵”自身先天不足的局限 | 第54-56页 |
二、“伊阵”政治博弈的客观机遇局限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伊阵”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民意基础局限 | 第57-61页 |
一、“伊阵”政治制度化水平局限 | 第57-59页 |
二、“伊阵”的民意基础局限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