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纳根的自然主义幸福理论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幸福的学术角色转向 | 第10-11页 |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四、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传统幸福理论与概念梳理 | 第13-18页 |
一、幸福的词源分析 | 第13-14页 |
二、幸福理论举要 | 第14-16页 |
三、幸福传统用法梳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弗拉纳根对“幸福的科学”的质疑 | 第18-22页 |
一、认知科学的幸福研究 | 第18-19页 |
(一) 从进化论维度说明快乐与幸福的作用 | 第18-19页 |
(二) 从生物角度寻找幸福的“中心区域” | 第19页 |
(三) 从神经科学角度说明幸福的实现机制 | 第19页 |
二、“幸福的科学”的心灵哲学反思 | 第19-22页 |
(一) 研究对象不规范 | 第20页 |
(二) 心理内容和心理因果性问题 | 第20页 |
(三) 心理状态的可多样实现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自然主义: 幸福研究的哲学和科学基础 | 第22-26页 |
一、幸福理论的研究基础 | 第22-23页 |
二、幸福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四章 自然主义幸福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6-39页 |
一、对幸福的基本界定 | 第26-32页 |
(一) 幸福的本体论地位 | 第26-27页 |
(二) 东方哲学对幸福的理解 | 第27-29页 |
(三) 弗拉纳根对幸福的界定 | 第29-30页 |
(四) 幸福的本质 | 第30-32页 |
二、构成幸福的要素 | 第32-33页 |
三、获得幸福的条件 | 第33-37页 |
(一) 觉悟 | 第33-35页 |
(二) 德性 | 第35-36页 |
(三) 禅定 | 第36-37页 |
四、实现幸福的途径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回应批评与建议 | 第39-45页 |
一、对克里斯蒂安·科塞鲁批评的指摘 | 第39-41页 |
(一) 关于属性二元论的解释 | 第39页 |
(二) 解释鸿沟 | 第39-40页 |
(三) 关于现象学的讨论 | 第40-41页 |
二、对查尔斯·古德曼批评的回答 | 第41-42页 |
(一) 对轮回与无我的解释 | 第41页 |
(二) 关于结果主义的看法 | 第41-42页 |
(三) 对禅定作用的讨论 | 第42页 |
三、对布朗温·芬尼根批评的反驳 | 第42-45页 |
(一) 对参考文献质疑的驳斥 | 第43页 |
(二) 反对佛教还原论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