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卟啉—白杨素衍生物光敏体系的合成,性能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卟啉化合物的药学研究 | 第12-18页 |
1.1.1 卟啉化合物简介 | 第12-13页 |
1.1.2 光动力疗法(PDT)简介 | 第13页 |
1.1.3 卟啉在肿瘤组织中聚集 | 第13-15页 |
1.1.4 卟啉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 白杨素的抗肿瘤研究 | 第18-21页 |
1.2.1 白杨素简介 | 第18-19页 |
1.2.2 白杨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19-21页 |
1.3 课题设计 | 第21-24页 |
第2章 卟啉-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4-34页 |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33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2.2 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26页 |
2.2.3 卟啉化合物的合成 | 第26-28页 |
2.2.4 卟啉-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第3章 卟啉-白杨素衍生物的性能研究 | 第34-48页 |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4-38页 |
3.1.1 测试方法 | 第34页 |
3.1.2 图表数据 | 第34-38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38页 |
3.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3.2.1 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3.2.2 图表数据 | 第39-40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页 |
3.3 单线态氧检测 | 第40-48页 |
3.3.1 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3.3.2 图表数据 | 第42-45页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第4章 卟啉-白杨素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48-58页 |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4.2.1 MTT比色法 | 第49-50页 |
4.2.2 细胞周期分布实验 | 第50页 |
4.2.3 细胞凋亡检测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4.3.1 图表数据 | 第51-54页 |
4.3.2 讨论 | 第54-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综述 | 第66-96页 |
References | 第87-96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