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6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死亡赔偿金归属的先决问题: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 第17-30页 |
第一节 死亡赔偿金的相关立法 | 第17-21页 |
一、死亡赔偿金的立法沿革 | 第17-20页 |
二、死亡赔偿金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关于死亡赔偿金性质的学说及评析 | 第21-26页 |
一、关于死亡赔偿金性质的七种学说 | 第22-24页 |
二、对上述七种学说的评析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死亡赔偿金性质的认定及其引申出来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死亡赔偿金是对生命矫正价值的赔偿 | 第26-27页 |
二、由死亡赔偿金性质引申出来的相关问题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一般情形中的死亡赔偿金的归属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死亡赔偿金归属主体的具体范围 | 第30-31页 |
一、现行法律中死亡赔偿金归属主体的模糊性 | 第30-31页 |
二、死亡赔偿金归属主体的具体范围 | 第31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关于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的做法 | 第31-35页 |
一、实践中关于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的审理现状 | 第31-33页 |
二、对实践中主要的三种做法的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的立法建议 | 第35-41页 |
一、法律对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的相关规定 | 第35-36页 |
二、解决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应当确定的四个原则 | 第36-41页 |
第三章 若干特殊情形中的死亡赔偿金的归属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债权人是否享有死亡赔偿金请求权 | 第41-43页 |
一、实践中法官的观点 | 第41页 |
二、债权人不享有死亡赔偿金请求权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同居者能否分得死亡赔偿金 | 第43-45页 |
一、法律的规定及相关案例分析 | 第43-44页 |
二、应该区分同居者的类型确定是否给予死亡赔偿金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是否应该保留胎儿份额 | 第45-47页 |
一、应该保留胎儿份额 | 第45-47页 |
二、立法的建议 | 第47页 |
第四节 无名氏的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 | 第47-50页 |
一、无名氏的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的立法现状 | 第47-48页 |
二、完善无名氏的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立法的必要性 | 第48页 |
三、完善无名氏死亡赔偿金归属问题的立法建议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