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微反应器 | 第15-16页 |
1.1.1 微反应器概述 | 第15页 |
1.1.2 微反应器特征 | 第15-16页 |
1.2 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 | 第16-18页 |
1.3 毛细撞击流反应器 | 第18-21页 |
1.3.1 毛细管反应器 | 第18-19页 |
1.3.2 撞击流反应器 | 第19-21页 |
1.4 连续操作流反应器 | 第21-22页 |
1.5 计算流体力学 | 第22-25页 |
1.5.1 CFD简介 | 第22-23页 |
1.5.2 CFD的优势 | 第23页 |
1.5.3 CFD的求解过程 | 第23-24页 |
1.5.4 Fluent简介 | 第24-25页 |
1.6 超级电容器 | 第25-28页 |
1.6.1 超级电容器储能机理 | 第25-26页 |
1.6.2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 第26-27页 |
1.6.3 镍钴氧复合材料 | 第27-28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二级毛细撞击流反应器混合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31-43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1页 |
2.2 二级毛细撞击流反应器的设计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4 三碘负离子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4-36页 |
2.5 反应体系中H~+浓度的选择 | 第36页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2.6.1 入口雷诺数Re_3对离集指数X_S的影响 | 第36-37页 |
2.6.2 第二级体积流量比R对离集指数X_S的影响 | 第37-39页 |
2.6.3 中间毛细管长L_c对离集指数X_S的影响 | 第39-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三章 二级毛细撞击流反应器混合性能的模拟研究 | 第43-59页 |
3.1 二级毛细撞击流反应器模拟模型 | 第43-44页 |
3.2 控制方程 | 第44-47页 |
3.2.1 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 | 第44-45页 |
3.2.2 标准κ-ε方程 | 第45页 |
3.2.3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第45-47页 |
3.3 模拟参数的设置 | 第47页 |
3.4 反应物各组分浓度 | 第47-48页 |
3.5 混合强度的计算方法 | 第48页 |
3.6 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3.6.1 二级毛细撞击流反应器内各组分的浓度分布 | 第48-50页 |
3.6.2 入口雷诺数Re_3对离集指数X_S的影响 | 第50-51页 |
3.6.3 第二级体积流量比R对离集指数X_S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4 第一级等径三通夹角φ对混合强度I_M的影响 | 第52-54页 |
3.6.5 中间毛细管长度L_c对混合强度I_M的影响 | 第54-56页 |
3.6.6 中间毛细管直径d_c对混合强度I_M的影响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Ni-Co-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9-71页 |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59-60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59-60页 |
4.2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60页 |
4.2.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60-61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4.3.1 溶液的配制 | 第61页 |
4.3.2 Ni-Co-O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1-62页 |
4.3.3 电极的制备及测试 | 第6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4.4.1 单级与二级毛细撞击流反应器制备Ni-Co-O复合材料 | 第62-64页 |
4.4.2 不同镍钻总离子浓度制备Ni-Co-O复合材料 | 第64-66页 |
4.4.3 不同陈化温度制备Ni-Co-O复合材料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1-83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