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PKG预制底板及其叠合板的设计原理与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符号第15-1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2 研究意义第20-22页
    1.3 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发展概况第22-25页
        1.3.1 国外发展概况第22-24页
        1.3.2 国内发展概况第24-25页
    1.4 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研究现状第25-28页
        1.4.1 PK板的构造形式第25-26页
        1.4.2 PK板截面及参数第26页
        1.4.3 PK板的研究历程第26-28页
        1.4.4 PK预应力叠合板的优缺点第28页
    1.5 研究对象第28-31页
        1.5.1 PKG板的截面形式第29页
        1.5.2 PKG板几何外形第29-30页
        1.5.3 PKG叠合楼板的构件参数尺寸第30-31页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第31-33页
        1.6.1 研究内容第31页
        1.6.2 研究路线第31-33页
第2章 PKG预制底板及其叠合板的设计原理第33-63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PKG预制底板设计规定第33-34页
    2.3 PKG板参数设计第34-37页
        2.3.1 几何参数规定第34-35页
        2.3.2 冷弯薄壁内卷边C型槽钢截面的设计和选择第35-37页
        2.3.3 设计参数第37页
    2.4 荷载与内力分析第37-41页
        2.4.1 预制底板及其叠合板荷载计算第38-39页
        2.4.2 荷载计算结果分析第39-40页
        2.4.3 承载力分析第40-41页
    2.5 抗剪承载力验算第41-42页
        2.5.1 叠合面抗剪承载力计算第41-42页
        2.5.2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第42页
    2.6 PKG板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第42-50页
        2.6.1 理论依据第42-43页
        2.6.2 基本假定第43页
        2.6.3 界限状态时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第43-44页
        2.6.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立第44-46页
        2.6.5 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第46-50页
    2.7 截面几何特征计算第50-56页
        2.7.1 叠合前预制构件截面特性计算第51-53页
        2.7.2 叠合后预应力方向截面特征计算第53-54页
        2.7.3 叠合后非预应力方向截面特征计算第54-55页
        2.7.4 刚度计算结果分析第55-56页
    2.8 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计算第56-57页
        2.8.1 第一批预应力损失(混凝土预压前)第56页
        2.8.2 第二批预应力损失(混凝土预压后)第56-57页
    2.9 预应力放张时预制底板截面上下边缘应力校核第57-58页
        2.9.1 有效应力第57页
        2.9.2 预制底板截面上边缘拉应力校核第57页
        2.9.3 预制底板截面下边缘压应力校核第57-58页
    2.10 预制底板的变形计算第58-60页
        2.10.1 挠度计算第58页
        2.10.2 变形计算结果分析第58-60页
    2.11 纵向受拉钢筋验算第60-61页
    2.12 预制构件的开裂弯矩第61页
        2.12.1 极限荷载的确定第61页
    2.13 施工运输及吊装验算第61-62页
        2.13.1 运输验算第61页
        2.13.2 吊装验算第61-62页
    2.1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3章 PKG叠合楼板的优化设计第63-77页
    3.1 引言第63页
    3.2 优化项及优化程序第63-66页
        3.2.1 参数设计第63-64页
        3.2.2 程序设计第64-66页
    3.3 PKG板的设计结果第66-70页
        3.3.1 PKG板规整前的设计结果第66-68页
        3.3.2 PKG板规整后的设计结果第68-70页
    3.4 PKG大、小跨度板规整后设计结果第70-74页
    3.5 算例第74-75页
    3.6 关于提高用钢量的讨论第75-76页
    3.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PKG预制底板刚度研究及其叠合板考虑刚度正交构造异性的弹塑性研究第77-103页
    4.1 引言第77页
    4.2 PKG叠合楼板第一阶段荷载作用下的刚度第77-86页
        4.2.1 预制底板的等效刚度第77-81页
        4.2.2 对预制底板挠度计算方法研究第81-86页
    4.3 PKG叠合楼板在第二阶段荷载作用下的刚度第86-89页
        4.3.1 强方向刚度第86-87页
        4.3.2 弱方向刚度第87-88页
        4.3.3 强、弱方向弹性刚度比取值第88-89页
    4.4 PKG叠合板的弹性设计第89-96页
        4.4.1 弹性分析假定第90页
        4.4.2 正交各向异性理论第90-92页
        4.4.3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解第92页
        4.4.4 四边简支的Levy解第92-95页
        4.4.5 弹性计算方法第95页
        4.4.6 算例第95-96页
    4.5 PKG叠合板的塑性设计第96-100页
        4.5.1 塑性绞线法原理第96-97页
        4.5.2 公式推导第97-99页
        4.5.3 四边简支PKG叠合板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参数确定第99-100页
    4.6 PKG叠合板单位宽度极限弯矩的简化计算第100页
    4.7 算例第100-101页
    4.8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PKG预制底板及其叠合板有限元分析第103-117页
    5.1 引言第103页
    5.2 PKG叠合楼板ANSYS有限元分析原理第103-107页
        5.2.1 混凝土、钢筋和型钢的本构模型第103-105页
        5.2.2 钢筋砼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第105-106页
        5.2.3 ANSYS分析中预应力加载时的预应力损失第106-107页
    5.3 有限元分析基本假定及单元选择第107-108页
        5.3.1 分析的基本假定第107页
        5.3.2 单元选择第107-108页
    5.4 预制底板及其单向叠合板模型的建立第108-113页
        5.4.1 预制底板计算结果分析第109-111页
        5.4.2 单向叠合板计算结果分析第111-112页
        5.4.3 应力的计算结果第112-113页
        5.4.4 极限承载能力与抗裂性能第113页
    5.5 预应力叠合楼板双向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113-116页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13-114页
        5.5.2 有限元的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14-116页
    5.6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6章 设计、生产及施工建议第117-125页
    6.1 设计基本规定第117-118页
        6.1.1 混凝土板设计的主要规定第117页
        6.1.2 叠合板设计的主要规定第117页
        6.1.3 装配整体式在结构设计方面的主要规定第117-118页
    6.2 叠合楼盖的结构布置第118-119页
    6.3 叠合板构造的主要规定第119-120页
        6.3.1 基本构造第119页
        6.3.2 拼缝构造第119-120页
    6.4 叠合楼板与钢梁连接构造第120-121页
    6.5 制作步骤第121-122页
    6.6 施工工艺流程第122页
    6.7 施工操作要点第122-123页
        6.7.1 预制构件的现场堆放第122页
        6.7.2 预制底板板底支撑的设置第122-123页
        6.7.3 预制构件的吊装与铺设第123页
        6.7.4 叠合层砼的浇筑及板底支撑的拆除第123页
    6.8 质量控制要求第123-124页
    6.9 小结第124-12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7页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以及结论第125-126页
    7.2 展望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5页
附录A MATLAB程序第135-141页
附录B ANSYS程序第141-143页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阶有限单元法在三维混凝土重力坝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空腹式钢—砼组合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