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重金属定义 | 第11页 |
1.1.2 重金属污染特征 | 第11-13页 |
1.1.2.1 铜的污染特征 | 第11-12页 |
1.1.2.2 铅的污染特征 | 第12页 |
1.1.2.3 铬的污染特征 | 第12页 |
1.1.2.4 钴的污染特征 | 第12页 |
1.1.2.5 镍的污染特征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重金属联合毒性研究 | 第13-14页 |
1.2.2 联合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1.3 发光菌水质急性检测 | 第15-17页 |
1.4 QSAR和QICAR模型介绍 | 第17-20页 |
1.4.1 QSAR/QICAR研究的基本步骤 | 第18-19页 |
1.4.2 QSAR/QICAR建模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案 | 第20-2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1 实验条件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发光菌复苏 | 第24页 |
2.2.2 发光菌发光测试 | 第24页 |
2.2.3 发光抑制率计算 | 第24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24-27页 |
第3章 基于分辨度V分式析因的多外源物质与重金属对发光菌的影响规律 | 第27-37页 |
3.1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多外源物质与重金属对发光菌的影响 | 第27-32页 |
3.1.1 模型适合性检验 | 第27-28页 |
3.1.2 毒性效应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31页 |
3.1.3 外源物质存在条件下重金属对发光菌毒性的贡献率 | 第31-32页 |
3.2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多外源物质与重金属对发光菌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1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2-34页 |
3.2.2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最佳子集回归优化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QICAR模型的多外源物质与重金属对发光菌的影响规律 | 第37-45页 |
4.1 基于一元定量构效关系(QICAR)的重金属毒性机理分析 | 第37-41页 |
4.1.1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模型参数筛选 | 第37-39页 |
4.1.2 重金属毒性与离子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4.1.3 引入外源物质的重金属毒性QICAR一元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4.2 基于多元定量构效关系(QICAR)的重金属毒性机理分析 | 第41-44页 |
4.2.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模型参数筛选 | 第41-43页 |
4.2.2 主成分回归分析及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外源物质对发光菌毒性调控的优化研究 | 第45-51页 |
5.1 外源物质掺杂下重金属对发光菌的毒性调控模型 | 第45-47页 |
5.2 基于三维曲面图的源于外源物质的发光菌毒性调控 | 第47-48页 |
5.3 外源物质掺杂下重金属对发光菌的毒性调控模型优化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