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6-7页 |
1.现状分析 | 第7-15页 |
1.1 研究现状分类 | 第7-9页 |
1.2 李超的研究 | 第9-11页 |
1.3 吕澎的研究 | 第11页 |
1.4 朱伯雄与陈瑞林的研究 | 第11-12页 |
1.5 卢缓的研究 | 第12-13页 |
1.6 刘金库的研究 | 第13页 |
1.7 颜廷颂的研究 | 第13-15页 |
2 事件的经过 | 第15-20页 |
3 两人讨论的根源 | 第20-28页 |
3.1 分析“二徐之争”讨论的内容 | 第20-24页 |
3.2 “二徐之争”讨论的真实性质 | 第24-28页 |
4 李毅士与杨清磬立场问题讨论 | 第28-31页 |
4.1 李毅士的立场 | 第28-30页 |
4.2 杨清磬的艺术观点 | 第30-31页 |
5 徐志摩预设“二徐之争”一说的讨论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