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地震作用下非线性粘滞阻尼器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变化规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减震结构及粘滞阻尼器相关理论第18-34页
    2.1 减震结构简要介绍第18-20页
        2.1.1 减震结构的基本概念第18页
        2.1.2 减震结构的分类第18-20页
        2.1.3 减震结构控制地震反应的原理第20页
        2.1.4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分析模型第20页
    2.2 粘滞阻尼器相关理论第20-27页
        2.2.1 粘滞阻尼器的分类第20-22页
        2.2.2 粘滞阻尼器的构造第22-23页
        2.2.3 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原理第23页
        2.2.4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特性第23页
        2.2.5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第23-25页
        2.2.6 粘滞阻尼器的参数关系第25页
        2.2.7 粘滞阻尼器的布置原则第25-26页
        2.2.8 粘滞阻尼器的安装方式第26-27页
    2.3 附加有效阻尼比第27-34页
        2.3.1 附加阻尼比降低地震反应的原理第27-28页
        2.3.2 复模态方法第28-29页
        2.3.3 强解耦振型分解法第29-30页
        2.3.4 基于变形能的有效阻尼比求法第30-34页
第三章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计算方法第34-48页
    3.1 模态分析方法第34-37页
        3.1.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第34-35页
        3.1.2 特征向量法第35-36页
        3.1.3 Ritz向量法第36-37页
    3.2 反应谱分析方法第37-42页
        3.2.1 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谱法第37-38页
        3.2.2 多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谱法第38-40页
        3.2.3 振型组合法第40-41页
        3.2.4 方向组合法第41-42页
    3.3 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第42-45页
        3.3.1 基本平衡方程第42-43页
        3.3.2 非线性模态方程的形成第43-44页
        3.3.3 非线性模态方程的求解第44-45页
        3.3.4 FNA法小结第45页
    3.4 地震波的选取第45-48页
第四章 基于SAP2000的分析流程第48-52页
    4.1 基本分析流程第48页
    4.2 粘滞阻尼器的模拟及绘制第48-49页
        4.2.1 粘滞阻尼器的模拟第48-49页
        4.2.2 粘滞阻尼器的绘制第49页
    4.3 荷载工况的定义第49-50页
    4.4 阻尼参数的设置第50-51页
    4.5 分析结果的查看第51-52页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地面加速度峰值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52-80页
    5.1 建立模型第52-53页
    5.2 选取地震波第53-55页
    5.3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第55页
    5.4 X和Y方向分别附加12个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55-66页
        5.4.1 阻尼器的布置第55-56页
        5.4.2 加速度峰值0.05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56-58页
        5.4.3 加速度峰值0.1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58-59页
        5.4.4 加速度峰值0.05g和0.1g的对比分析第59-60页
        5.4.5 加速度峰值0.2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60-62页
        5.4.6 加速度峰值0.1g和0.2g的对比分析第62-63页
        5.4.7 加速度峰值0.4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63-64页
        5.4.8 加速度峰值0.2g和0.4g的对比分析第64-65页
        5.4.9 不同加速度峰值作用下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对比分析第65-66页
    5.5 X和Y方向分别附加16个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66-80页
        5.5.1 阻尼器的布置第66-67页
        5.5.2 加速度峰值0.05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67-69页
        5.5.3 加速度峰值0.1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69-71页
        5.5.4 加速度峰值0.05g和0.1g的对比分析第71-72页
        5.5.5 加速度峰值0.2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72-74页
        5.5.6 加速度峰值0.1g和0.2g的对比分析第74-75页
        5.5.7 加速度峰值0.4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75-77页
        5.5.8 地面加速度峰值0.2g和0.4g的对比分析第77页
        5.5.9 不同加速度峰值作用下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对比分析第77-80页
第六章 钢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地面加速度峰值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80-108页
    6.1 建立模型第80-81页
    6.2 选取地震波第81-83页
    6.3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第83页
    6.4 X和Y方向分别附加12个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83-94页
        6.4.1 阻尼器的布置第83-84页
        6.4.2 加速度峰值0.05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84-86页
        6.4.3 加速度峰值0.1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86-87页
        6.4.4 加速度峰值0.05g和0.1g的对比分析第87-88页
        6.4.5 加速度峰值0.2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88-90页
        6.4.6 加速度峰值0.1g和0.2g的对比分析第90-91页
        6.4.7 加速度峰值0.4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91-92页
        6.4.8 加速度峰值0.2g和0.4g的对比分析第92-93页
        6.4.9 不同加速度峰值作用下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对比分析第93-94页
    6.5 X和Y方向分别附加16个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94-108页
        6.5.1 阻尼器的布置第94-95页
        6.5.2 加速度峰值0.05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95-97页
        6.5.3 加速度峰值0.1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97-99页
        6.5.4 加速度峰值0.05g和0.1g的对比分析第99-100页
        6.5.5 加速度峰值0.2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100-102页
        6.5.6 加速度峰值0.1g和0.2g的对比分析第102-103页
        6.5.7 加速度峰值0.4g作用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103-104页
        6.5.8 加速度峰值0.2g和0.4g的对比分析第104-105页
        6.5.9 不同加速度峰值作用下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对比分析第105-108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08-110页
    7.1 结论第108页
    7.2 展望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温度裂缝控制措施的研究
下一篇:风景区总体规划中生态旅游规划理念的体现--以禹王洞风景旅游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