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4页 |
1.1 电致化学发光 | 第8-11页 |
1.1.1 电致化学发光概述 | 第8页 |
1.1.2 电致化学发光的发展历程 | 第8-9页 |
1.1.3 电致化学发光体的类型 | 第9-11页 |
1.2 金纳米粒子与石墨相碳氮化合物及其ECL应用 | 第11-16页 |
1.2.1 金纳米粒子及其ECL应用 | 第11-13页 |
1.2.2 石墨相碳氮化合物及其ECL应用 | 第13-16页 |
1.3 蛋白激酶 | 第16-19页 |
1.3.1 蛋白激酶概述 | 第16页 |
1.3.2 蛋白激酶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1.4 砷 | 第19-22页 |
1.4.1 砷的概述 | 第19-20页 |
1.4.2 砷的检测方法 | 第20-22页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效应的蛋白激酶检测方法 | 第24-34页 |
2.1 前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电极的修饰组装 | 第26-27页 |
2.2.5 蛋白激酶活性检测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27-28页 |
2.3.2 电化学阻抗及循环伏安表征 | 第28-29页 |
2.3.3 传感器的ECL行为 | 第29-30页 |
2.3.4 传感器检测PKA活性条件的优化 | 第30页 |
2.3.5 传感器用于检测PKA活性 | 第30-31页 |
2.3.6 蛋白激酶抑制剂活性评价 | 第31页 |
2.3.7 在实际生物样品中对PKA活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8 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32-33页 |
2.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Ru(bpy)_3~(2+)与砷协同猝灭g-C_3N_4电致化学发光的亚砷酸根检测方法 | 第34-52页 |
3.1 前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3.2.3 g-C_3N_4NSs的合成 | 第36页 |
3.2.4 合成Au-g-C_3N_4NSs | 第36页 |
3.2.5 传感器的制备过程 | 第36-37页 |
3.2.6 As(Ⅲ)检测 | 第37页 |
3.2.7 水样采集及样品分析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1页 |
3.3.1 g-C_3N_4NSs和Au-g-C_3N_4NSs的表征 | 第37-39页 |
3.3.2 单信号ECL检测As(Ⅲ) | 第39-41页 |
3.3.3 ECL-RET与电子转移机理探讨 | 第41-42页 |
3.3.4 比率ECL传感器的表征 | 第42-46页 |
3.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3.3.6 比率ECL传感器检测As(Ⅲ)的浓度 | 第47-49页 |
3.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9-50页 |
3.3.8 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50-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