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锶掺杂钴酸镧基底担载金属或过渡金属氧化物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2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超级电容器的简介第15-23页
        1.2.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和应用第16-18页
        1.2.2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第18-19页
        1.2.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和储能原理第19-22页
        1.2.4 超级电容器的组成第22-23页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3-37页
        1.3.1 碳材料第23-29页
        1.3.2 导电聚合物第29-30页
        1.3.3 金属氧化物第30-37页
    1.4 超级电容器基底的探究第37-40页
        1.4.1 传统导电基底第37-38页
        1.4.2 钙钛矿氧化物锶掺杂钴酸镧基底第38-40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40-41页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41-4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2-48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2-44页
        2.1.1 实验试剂第42-43页
        2.1.2 实验仪器第43-44页
    2.2 表征技术第44-46页
        2.2.1 X射线衍射仪第44页
        2.2.2 场发射扫描电镜第44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44-45页
        2.2.4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第45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45页
        2.2.6 孔隙率测试第45-46页
    2.3 测试方法第46-48页
        2.3.1 循环伏安法第46页
        2.3.2 恒电流充放电法第46页
        2.3.3 交流阻抗法第46-47页
        2.3.4 循环稳定性第47页
        2.3.5 导电率第47-48页
第三章 钙钛矿氧化物La_(1-x)Sr_xCoO_(3-δ)(0≤x≤0.8)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多孔基底的探究.第48-63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实验第49-51页
        3.2.1 固相法制备La_(1-x)Sr_xCoO_(3-δ)圆片多孔基底第49-50页
        3.2.2 结构与形貌表征第50页
        3.2.3 La_(1-x)Sr_xCoO_(3-δ)性能测试第50-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1页
        3.3.1 晶体结构和组成成分第51-55页
        3.3.2 锶掺杂量x对多孔La_(1-x)Sr_xCoO_(3-δ)基底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5-58页
        3.3.3 La_(0.7)Sr_(0.3)CoO_(3-δ)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质以及与传统基底的比较第58-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氧化镍纳米颗粒担载在钙钛矿氧化物La_(0.7)Sr_(0.3)CoO_(3-δ)多孔基底上用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探究第63-81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实验第64-65页
        4.2.1 Ni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制备第64-65页
        4.2.2 电极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65页
        4.2.3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5页
        4.2.4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和测试第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8页
        4.3.1 Ni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第65-67页
        4.3.2 Ni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微观结构第67-68页
        4.3.3 Ni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68-73页
        4.3.4 NiO/La_(0.7)Sr_(0.3)CoO_(3-δ)和NiO/泡沫镍电极的比较第73-75页
        4.3.5 NiO/La_(0.7)Sr_(0.3)CoO_(3-δ)//碳布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容特性第75-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81页
第五章 银纳米颗粒高担载在钙钛矿氧化物La_(0.7)Sr_(0.3)CoO_(3-δ)多孔基底上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探究第81-99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实验第82-83页
        5.2.1 Ag/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制备第82页
        5.2.2 电极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82页
        5.2.3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82页
        5.2.4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和测试第82-8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3-96页
        5.3.1 Ag/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第83-85页
        5.3.2 Ag/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微观结构第85-87页
        5.3.3 Ag/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87-91页
        5.3.4 Ag/La_(0.7)Sr_(0.3)CoO_(3-δ)和Ag/碳纤维纸电极电容特性的比较第91-93页
        5.3.5 Ag/La_(0.7)Sr_(0.3)CoO_(3-δ)//碳布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容特性第93-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六章 氧化铜纳米颗粒担载在钙钛矿氧化物La_(0.7)Sr_(0.3)CoO_(3-δ)多孔基底上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探究第99-113页
    6.1 引言第99-100页
    6.2 实验第100-101页
        6.2.1 Cu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制备第100页
        6.2.2 电极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100页
        6.2.3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100页
        6.2.4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和测试第100-10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1-111页
        6.3.1 Cu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微观结构第101-102页
        6.3.2 Cu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第102-103页
        6.3.3 CuO/La_(0.7)Sr_(0.3)CoO_(3-δ)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103-107页
        6.3.4 CuO/La_(0.7)Sr_(0.3)CoO_(3-δ)和CuO/碳纤维纸电极电容特性的比较第107-108页
        6.3.5 CuO/La_(0.7)Sr_(0.3)CoO_(3-δ)//碳布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容特性第108-111页
    6.4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七章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和性能的探究第113-123页
    7.1 引言第113-114页
    7.2 实验第114-115页
        7.2.1 PVA/KOH凝胶电解质的制备第114页
        7.2.2 固态电极的制备第114-115页
        7.2.3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设计第115页
        7.2.4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15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5-121页
        7.3.1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电容特性第115-119页
        7.3.2 全固态与液态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比较第119-121页
    7.4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23-131页
    8.1 总结第123-129页
    8.2 展望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2-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附件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并噻二唑及四苯基乙烯类荧光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应用
下一篇:嵌入式GIS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与快速显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