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电网多维度线损管理对标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线损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降低线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线损管理过程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线损及线损管理现状 | 第16-21页 |
2.1 线损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1.1 线损组成 | 第16页 |
2.1.2 线损分类 | 第16-17页 |
2.1.3 影响线损的因素 | 第17-18页 |
2.2 线损管理现状 | 第18-20页 |
2.2.1 线损四分管理 | 第18-19页 |
2.2.2 线损管理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线损管理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1-31页 |
3.1 评价指标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3.2 综合评价的构成要素 | 第22页 |
3.3 综合评价步骤 | 第22-23页 |
3.4 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 第23-25页 |
3.5 德尔菲法 | 第25-26页 |
3.6 改进G1-密切值法 | 第26-30页 |
3.6.1 改进G1法 | 第26-28页 |
3.6.2 改进密切值法 | 第28-30页 |
3.7 对标管理 | 第3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地市级电网线损管理对标评价体系构建 | 第31-39页 |
4.1 评价维度和指标选择 | 第31-35页 |
4.1.1 评价维度 | 第31页 |
4.1.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4.1.3 评价指标 | 第32-35页 |
4.2 维度和指标权重确定 | 第35页 |
4.3 地市级电网分类模式研究 | 第35-36页 |
4.4 对标模式研究 | 第36-37页 |
4.5 评价流程 | 第3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第39-54页 |
5.1 评价结果 | 第39-44页 |
5.1.1 分类结果 | 第39-41页 |
5.1.2 各地市级电网评价结果 | 第41-44页 |
5.2 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5.3 分类对标评价 | 第45-52页 |
5.3.1 分梯队综合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5.3.2 第一梯队地市级电网评价 | 第46-48页 |
5.3.3 第二梯队地市级电网评价 | 第48-50页 |
5.3.4 第三梯队地市级电网评价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