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地市级电网多维度线损管理对标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线损理论计算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降低线损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线损管理过程性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5-16页
第二章 线损及线损管理现状第16-21页
    2.1 线损概念及影响因素第16-18页
        2.1.1 线损组成第16页
        2.1.2 线损分类第16-17页
        2.1.3 影响线损的因素第17-18页
    2.2 线损管理现状第18-20页
        2.2.1 线损四分管理第18-19页
        2.2.2 线损管理存在问题第19-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线损管理评价的基本理论第21-31页
    3.1 评价指标基本概念第21-22页
    3.2 综合评价的构成要素第22页
    3.3 综合评价步骤第22-23页
    3.4 指标值规范化处理第23-25页
    3.5 德尔菲法第25-26页
    3.6 改进G1-密切值法第26-30页
        3.6.1 改进G1法第26-28页
        3.6.2 改进密切值法第28-30页
    3.7 对标管理第30页
    3.8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地市级电网线损管理对标评价体系构建第31-39页
    4.1 评价维度和指标选择第31-35页
        4.1.1 评价维度第31页
        4.1.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31-32页
        4.1.3 评价指标第32-35页
    4.2 维度和指标权重确定第35页
    4.3 地市级电网分类模式研究第35-36页
    4.4 对标模式研究第36-37页
    4.5 评价流程第37页
    4.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五章 应用实例第39-54页
    5.1 评价结果第39-44页
        5.1.1 分类结果第39-41页
        5.1.2 各地市级电网评价结果第41-44页
    5.2 综合评价第44-45页
    5.3 分类对标评价第45-52页
        5.3.1 分梯队综合情况分析第45-46页
        5.3.2 第一梯队地市级电网评价第46-48页
        5.3.3 第二梯队地市级电网评价第48-50页
        5.3.4 第三梯队地市级电网评价第50-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6.1 结论第54-55页
    6.2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录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湿法球磨—喷雾干燥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的工艺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蓄电池与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的稳压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