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1.2.1 第一代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3-14页 |
1.2.2 下一代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14-17页 |
1.3 FEMAP-58地震损失评估方法介绍 | 第17-21页 |
1.3.1 三种典型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17-18页 |
1.3.2 FEMAP-58抗震性能评估流程 | 第18-21页 |
1.3.3 FEMAP-58方法的局限性 | 第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PERFORM3D单元及本构模型选取 | 第23-35页 |
2.1 梁、柱、剪力墙的模拟 | 第23-28页 |
2.1.1 梁、柱纤维单元 | 第23-25页 |
2.1.2 剪力墙ShearWall单元 | 第25-28页 |
2.2 材料的本构模型选择 | 第28-32页 |
2.2.1 PERFORM-3D的骨架曲线与滞回特性 | 第29-30页 |
2.2.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30-31页 |
2.2.3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31-32页 |
2.3 建模方法验证 | 第32-34页 |
2.3.1 足尺框架-剪力墙结构伪动力试验介绍 | 第32-33页 |
2.3.2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构件变形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的建立 | 第35-59页 |
3.1 地震损失评估理论与流程 | 第35-45页 |
3.1.1 地震损失评估基本理论 | 第35-36页 |
3.1.2 地震损失评估流程 | 第36-45页 |
3.2 后处理程序介绍 | 第45-47页 |
3.3 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损失评估 | 第4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不同设防烈度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59-81页 |
4.1 基于不同设防烈度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 第59-61页 |
4.1.1 模型介绍 | 第59-60页 |
4.1.2 小震计算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4.2 大震与极罕遇地震结构响应对比 | 第61-66页 |
4.2.1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61-62页 |
4.2.2 构件破坏状态对比 | 第62-65页 |
4.2.3 倒塌概率对比 | 第65-66页 |
4.3 不同倒塌判定准则的讨论分析 | 第66-74页 |
4.3.1 常用的倒塌判定准则 | 第66-67页 |
4.3.2 各准则判断结果对比 | 第67-69页 |
4.3.3 “抗倒塌规范”准则合理性分析 | 第69-71页 |
4.3.4 本文建议的倒塌判定准则 | 第71-74页 |
4.4 地震损失对比分析 | 第74-80页 |
4.4.1 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倒塌易损性分析 | 第74-75页 |
4.4.2 大震和极罕遇地震损失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4.4.3 地震损失的年平均超越概率曲线对比 | 第77-78页 |
4.4.4 地震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不同规范体系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81-93页 |
5.1 基于不同规范体系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 第81-84页 |
5.1.1 模型介绍 | 第81页 |
5.1.2 剪力墙的构造要求对比 | 第81-83页 |
5.1.3 小震计算结果对比 | 第83-84页 |
5.2 大震与极罕遇地震结构响应对比 | 第84-86页 |
5.2.1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84-85页 |
5.2.2 构件破坏状态对比 | 第85-86页 |
5.3 倒塌易损性对比 | 第86-87页 |
5.4 地震损失对比分析 | 第87-91页 |
5.4.1 大震与极罕遇地震损失对比 | 第87-89页 |
5.4.2 地震损失的年平均超越概率曲线对比 | 第89-91页 |
5.4.3 损失构成的对比 | 第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录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附件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