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1871-1914)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三、概念界定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四、研究方法、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22-25页 |
第一章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农村压力与城市拉力 | 第25-39页 |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农村的压力 | 第25-29页 |
一、人口增长与德国农业危机 | 第25-28页 |
二、农业生产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农村经济转型形成的推力 | 第29-32页 |
一、“普鲁士道路”与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第29-31页 |
二、农业发展释放劳动力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城市工业化产生的拉力 | 第32-36页 |
一、工业化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 第32-33页 |
二、城市经济的辐射力与城市的吸引力 | 第33-36页 |
第四节 德意志帝国统一下的劳动力市场 | 第36-39页 |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合法化 | 第36-37页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自由化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特征 | 第39-51页 |
第一节 转移劳动力的类型与模式 | 第39-42页 |
一、生存型劳动力转移与发展型劳动力转移 | 第39-40页 |
二、迁移模式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三、迁移模式变化的原因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去向 | 第42-47页 |
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 | 第42-44页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距离 | 第44-47页 |
第三节 转移劳动力的特征 | 第47-51页 |
一、年龄特征与性别构成 | 第47-48页 |
二、转移劳动力的职业特征 | 第48-49页 |
三、迁移者的地区差异与文化特征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效应 | 第51-70页 |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变革 | 第51-58页 |
一、现代高效型农业经济的形成 | 第51-53页 |
二、农村社会的分化 | 第53-56页 |
三、婚姻观念和家庭形态的嬗变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第58-70页 |
一、城市工业化与城市经济地位确立 | 第58-61页 |
二、城市人口增长与高速城市化 | 第61-67页 |
三、城市工人阶级壮大与工人运动发展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发的社会问题和政府对策 | 第70-78页 |
第一节 社会问题 | 第70-73页 |
一、住房问题与环境污染 | 第70-71页 |
二、劳动力安置与贫困问题 | 第71-73页 |
第二节 政府对策 | 第73-78页 |
一、政府调控与法律监管 | 第73-74页 |
二、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 第74-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