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2.1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1.1 生态学理论 | 第12-13页 |
2.1.2 低影响开发理论 | 第13页 |
2.1.3 景观学理论 | 第13-14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2.1 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2.2.2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 第17-20页 |
2.2.3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评价的研究 | 第20-22页 |
3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第22-34页 |
3.1 厦门市概况 | 第22-24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2-23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23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3.2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范围及现状 | 第24-25页 |
3.2.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范围 | 第24页 |
3.2.2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 第24-25页 |
3.3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1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3.3.2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27-29页 |
3.3.3 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和数据来源 | 第29-31页 |
3.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1-34页 |
3.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页 |
3.4.2 评价模型 | 第31-34页 |
4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4-46页 |
4.1 厦门市历年海绵城市建设对比分析 | 第34-43页 |
4.1.1 压力系统层评价 | 第34-36页 |
4.1.2 状态系统层评价 | 第36-39页 |
4.1.3 响应系统层评价 | 第39-42页 |
4.1.4 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结果 | 第42-43页 |
4.2 厦门市与福建省其他8个城市横向比较 | 第43-46页 |
5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50页 |
5.1 保留生态空间与水域用地,保护“生态海绵”建设 | 第46-48页 |
5.2 完善雨水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弹性海绵”建设 | 第48页 |
5.3 增强雨水资源化利用能力,提升“活力海绵”建设 | 第48-49页 |
5.4 建立信息化管控平台,打造“智慧海绵”建设 | 第49-5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