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视角下的种植业低碳化研究--基于上海和江苏的比较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3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现代农业 | 第17页 |
2.1.2 都市农业 | 第17-18页 |
2.1.3 种植业 | 第18页 |
2.1.4 碳源和碳汇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低碳农业理论 | 第19页 |
2.2.3 外部性理论 | 第19-20页 |
2.2.4 脱钩理论 | 第20-21页 |
2.2.5 C-D生产函数 | 第21页 |
2.3 本章评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上海市和江苏省的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4页 |
3.1 苏沪种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2-27页 |
3.1.1 上海市种植业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3.1.2 江苏省种植业发展情况 | 第24-27页 |
3.2 苏沪发展低碳种植业的优势 | 第27-30页 |
3.3 苏沪发展低碳种植业的制约因素 | 第30-34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和江苏省的种植业低碳化实证分析 | 第34-46页 |
4.1 碳吸收情况 | 第34-36页 |
4.1.1 估算方法 | 第34页 |
4.1.2 碳吸收的时序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4.2 碳排放情况 | 第36-42页 |
4.2.1 估算方法 | 第36-37页 |
4.2.2 总量、强度与脱钩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37-42页 |
4.3 碳盈余情况 | 第42-46页 |
4.3.1 碳盈余的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4.3.2 碳盈余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3-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
附表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