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玉米机械化收获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1 玉米机械化收获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2.2 玉米机械化收获中品种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3 国内外玉米机械化收获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3 玉米籽粒含水率是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关键因素 | 第11-14页 |
1.3.1 品种类型是影响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内因 | 第11-12页 |
1.3.2 玉米的农艺性状是影响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重要因素 | 第12-13页 |
1.3.3 气象因素对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第13页 |
1.3.4 栽培管理对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 主成分分析 | 第14页 |
1.5 配合力分析 | 第14-15页 |
1.5.1 配合力的概念 | 第14页 |
1.5.2 配合力的分析 | 第14页 |
1.5.3 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2.4 测定指标 | 第17-18页 |
2.4.1 产量和穗部性状测定 | 第17页 |
2.4.2 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测定 | 第17-18页 |
2.4.3 果穗水分性状测定 | 第18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2页 |
3.1 S5代杂交组合产量和农艺性状分析 | 第19-25页 |
3.1.1 S5代杂交组合产量和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 第19-21页 |
3.1.2 S5代杂交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 第21-22页 |
3.1.3 S5代杂交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第22-23页 |
3.1.4 产量主成分分析 | 第23-25页 |
3.2 S5代杂交组合抗倒伏与农艺性状分析 | 第25-27页 |
3.2.1 S5代杂交组合抗倒伏与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 第25页 |
3.2.2 S5代杂交组合抗倒伏与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 第25页 |
3.2.3 S5代杂交组合抗倒伏与宜机收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3.2.4 抗倒伏逐步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3.3 S5代杂交组合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农艺性状分析 | 第27-33页 |
3.3.1 S5代杂交组合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 第27-29页 |
3.3.2 S5代杂交组合成熟后籽粒含水率与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9-30页 |
3.3.3 S5代杂交组合籽粒含水率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4 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3.4 S5高代系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 第33-42页 |
3.4.1 S5高代系各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3页 |
3.4.2 S5高代系GCA效应值分析 | 第33-35页 |
3.4.3 测验种宜机收性状GCA分析 | 第35-36页 |
3.4.4 S5代杂交组合的宜机收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 第36-37页 |
3.4.5 S5代杂交组合的产量总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 第37-39页 |
3.4.6 S5代杂交组合的茎秆节间穿刺强度总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 第39-40页 |
3.4.7 S5代杂交组合的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总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4.1 关于宜机收玉米的抗倒伏性 | 第42页 |
4.2 关于宜机收玉米的籽粒脱水速率 | 第42-43页 |
4.3 关于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选育 | 第43页 |
4.4 关于宜机收玉米高代系的配合力分析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附表 | 第54-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