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儿科论文

宋金元时期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文献综述第11-22页
    1. 关于宋金元时期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第11-12页
        1.1 年龄分期第11页
        1.2 变蒸学说第11-12页
        1.3 生理特点第12页
    2. 关于宋金元时期小儿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2-13页
        2.1 病因病机的特点第12-13页
        2.2 胎毒学说第13页
    3. 关于宋金元时期小儿诊断学的认识第13-14页
        3.1 脉诊第13-14页
        3.2 望诊第14页
    4. 关于宋金元时期小儿常见疾病的认识第14-20页
        4.1 痘疹第15-17页
            4.1.1 痘与疹的区别第15页
            4.1.2 痘疹的病因病机第15-16页
            4.1.3 痘疹的防治第16-17页
        4.2 惊风第17-19页
            4.2.1 急慢惊风的辨析第17页
            4.2.2 惊风的病因病机第17-18页
            4.2.3 惊风的防治第18-19页
        4.3 疳证第19-20页
            4.3.1 疳证的分类第19页
            4.3.2 疳证的临床治疗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2页
1. 前言第22-25页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3页
        1.1.1 关于小儿第22页
        1.1.2 关于中医儿科学第22-23页
    1.2 研究宋金元时期儿科学的目的与意义第23-25页
        1.2.1 宋金元时期儿科学发展概况第23页
        1.2.2 研究范围第23-24页
        1.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2. 研究背景第25-29页
    2.1 宋以前儿科发展情况概况第25-26页
    2.2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背景第26-29页
3. 宋金元时期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第29-35页
    3.1 对小儿发育的认识第29-31页
    3.2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第31-32页
    3.3 变蒸学说第32-35页
        3.3.1 变蒸的机理第32-33页
        3.3.2 变蒸的过程第33-34页
        3.3.3 变蒸的结果第34-35页
4. 宋金元时期对小儿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5-39页
    4.1 对小儿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5-36页
    4.2 胎毒学说第36-39页
        4.2.1 胎毒的概念第36-37页
        4.2.2 宋金元时期对胎毒的认识第37-39页
5. 宋金元时期对小儿特殊诊法的认识第39-50页
    5.1 望诊第39-47页
        5.1.1 望指纹第39-45页
        5.1.2 目诊与面诊第45-47页
    5.2 脉诊第47-50页
    小结第50页
6. 宋金元时期对小儿初生养护的认识第50-54页
    6.1 养胎第50-52页
    6.2 接生第52页
    6.3 断脐第52-53页
    6.4 着衣第53页
    6.5 喂养第53-54页
    小结第54页
7. 宋金元时期小儿疾病的治疗第54-63页
    7.1 治疗原则第54-55页
    7.2 治疗方法第55-62页
    小结第62-63页
8. 宋金元时期对小儿疾病的认识第63-103页
    8.1 麻痘第63-75页
        8.1.1 麻痘的分类第63-66页
        8.1.2 麻痘的病因病机第66-68页
        8.1.3 麻痘的治疗第68-75页
        小结第75页
    8.2 惊风第75-84页
        8.2.1 急惊风第75-80页
        8.2.2 慢惊风第80-84页
        小结第84页
    8.3 疳证第84-93页
        8.3.1 疳证的分类第85-88页
        8.3.2 疳证的病因病机第88-90页
        8.3.3 疳证的治疗第90-92页
        小结第92-93页
    8.4 小儿泄泻第93-96页
        8.4.1 宋初对小儿泄泻的认识第93页
        8.4.2 从寒热消长论治小儿泄泻第93-94页
        8.4.3 小儿惊泻的提出第94页
        8.4.4 小儿暑泻的提出第94-95页
        8.4.5 从火热论治小儿泄泻第95页
        8.4.6 对小儿虚泻的认识第95页
        8.4.7 对小儿九泻的认识第95-96页
        小结第96页
    8.5 鹅口疮第96-98页
        小结第98页
    8.6 水肿第98-100页
        小结第100页
    8.7 佝偻病第100-103页
        小结第103页
9. 重要医籍及医家介绍第103-110页
    9.1 重要儿科相关文献第103-106页
    9.2 重要医家第106-110页
        9.2.1 重要儿科医家的学术贡献第106-108页
        9.2.2 其他医家的儿科学术贡献第108-110页
结论第110-113页
    1 宋金元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第110-111页
    2 宋金元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个人简介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帝内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理论探讨及病例分析
下一篇:基于组织出血和慢性炎症反应对痔病病理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