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半导体技术论文--半导体光电器件论文

黑硅光电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黑硅及其制备方法第12-18页
        1.2.1 黑硅及其性能简述第12-14页
        1.2.2 目前黑硅的制备方法第14-18页
    1.3 黑硅研究进展与黑硅光电探测技术第18-23页
        1.3.1 黑硅特性的理论研究第18-19页
        1.3.2 黑硅的金半接触特性第19-20页
        1.3.3 黑硅光电探测应用第20-23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第23-25页
第二章 黑硅光电探测技术与建模仿真方法第25-37页
    2.1 黑硅光电探测技术基本原理第25-29页
        2.1.1 PN型黑硅光电探测器第26-27页
        2.1.2 肖特基势垒黑硅光电探测器第27-29页
    2.2 黑硅光电探测器主要性能参数第29-33页
        2.2.1 响应度第29-30页
        2.2.2 光谱响应范围第30页
        2.2.3 量子效率第30-31页
        2.2.4 响应时间第31页
        2.2.5 暗电流第31-33页
        2.2.6 噪声等效功率第33页
        2.2.7 归一化探测率第33页
    2.3 算法与建模仿真方法第33-36页
        2.3.1 时域有限差分(FDTD)第34-35页
        2.3.2 MaterialsStudio第35-36页
        2.3.3 FDTDSolutions第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黑硅物理模型的提取与建立第37-50页
    3.1 样本制备及建模思想第37-42页
        3.1.1 无掩膜反应离子刻蚀法制备黑硅第37-40页
        3.1.2 黑硅物理模型参数定义第40-41页
        3.1.3 系统抽样法提取样本参数第41-42页
    3.2 黑硅表面微结构模型第42-47页
        3.2.1 仿真区域的定义第42-43页
        3.2.2 StochasticRoughSurface黑硅模型第43-45页
        3.2.3 Cone黑硅模型第45-47页
    3.3 黑硅晶体结构模型与能带模型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黑硅光学特性仿真及分析第50-66页
    4.1 表面微结构及能带结构与黑硅光学特性关系研究第50-52页
    4.2 StochasticRoughSurface黑硅模型光学特性与微纳结构关系研究第52-58页
        4.2.1 ARMS对黑硅光学特性的影响第53-55页
        4.2.2 δ对黑硅光学特性的影响第55-57页
        4.2.3 LC对黑硅光学特性的影响第57-58页
    4.3 Cone黑硅模型光学特性与微纳结构关系研究第58-61页
        4.3.1 宽高比β对黑硅光学特性的影响第59-60页
        4.3.2 尖锥间距d对黑硅光学特性的影响第60-61页
        4.3.3 尺寸Size对黑硅光学特性的影响第61页
    4.4 黑硅微纳结构内部光传输研究第61-65页
        4.4.1 研究思路第62-63页
        4.4.2 黑硅微纳结构内部光传输特性第63-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肖特基型黑硅光电探测器试制第66-81页
    5.1 引言第66-67页
    5.2 黑硅肖特基结构理论仿真及探测器器件结构设计第67-70页
        5.2.1 晶体结构模型和能带结构模型第67-68页
        5.2.2 黑硅肖特基模型及光电性能分析第68-69页
        5.2.3 肖特基型黑硅光电探测器结构第69-70页
    5.3 肖特基型黑硅光电探测器关键工艺探索第70-76页
        5.3.1 金辅助湿法化学刻蚀制备黑硅第70-72页
        5.3.2 磁控溅射形成肖特基接触第72-74页
        5.3.3 探测器制备工艺流程第74-76页
    5.4 肖特基型黑硅光电探测器性能参数测试第76-80页
        5.4.1 光谱响应范围、相对光谱响应曲线及量子效率曲线测试第76-77页
        5.4.2 单色光源响应性能及暗电流测试第77-78页
        5.4.3 液氮制冷可见光响应测试第78-79页
        5.4.4 响应时间测试第79-80页
        5.4.5 归一化探测率测试第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总结第81-83页
    6.1 工作总结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附录第90-92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拉锥光纤和SBS的2μm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的研究
下一篇: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光谱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