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制备HPLC法分离纯化桦褐孔菌醇的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1页
    1.1 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第8-11页
        1.1.1 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的分布及形态特征第8页
        1.1.2 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的活性成分第8-9页
        1.1.3 桦褐孔菌的药理活性第9-11页
    1.2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纯化第11-14页
        1.2.1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的化学结构第11-12页
        1.2.2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药理活性第12页
        1.2.3 桦褐孔菌醇的提取和分离纯化第12-13页
            1.2.3.1 超声波辅助提取第13页
            1.2.3.2 有机溶剂提取法第13页
            1.2.3.3 索式抽提法第13页
        1.2.4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的分离纯化第13-14页
            1.2.4.1 硅胶柱层析反复分离法第13-14页
            1.2.4.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第14页
            1.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4页
    1.3 制备型HPLC法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第14-19页
        1.3.1 制备型HPLC法第14-16页
        1.3.2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成本第16-17页
        1.3.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线性放大第17页
        1.3.4 制备型HPLC法在生物及医药领域的应用第17-19页
            1.3.4.1 制备型HPLC在分离制备蛋白质和多肽中的应用第17-18页
            1.3.4.2 制备型HPLC在分离制备手性药物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4.3 制备型HPLC在分离制备糖及其衍生物中的应用第19页
            1.3.4.4 制备型HPLC在分离制备生物碱中的应用第19页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1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9页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1-22页
        2.1.1 主要仪器及材料第21-22页
        2.1.2 主要试剂第22页
    2.2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样品的提取第22-23页
    2.3 .硅胶柱精制条件研究第23-24页
        2.3.1 硅胶柱洗脱条件研究第23-24页
        2.3.2 桦褐孔菌醇的玻璃柱放大的分离纯化第24页
        2.3.3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桦褐孔菌醇第24页
    2.4 固相萃取小柱(SPE)分离纯化第24-25页
        2.4.1 固相小柱萃取SPE(SolidPhaseExtraction)第24-25页
    2.5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HPLC条件研究第25-29页
        2.5.1 色谱条件第25页
        2.5.2 流动相研究第25页
        2.5.3 流动相流速的研究第25-26页
        2.5.4 进样体积的选择第26页
        2.5.5 线性放大第26-29页
第3章 结果与讨论第29-45页
    3.1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的提取第29-31页
        3.1.1 桦褐孔菌醇的粗提取第29-30页
        3.1.2 硅胶柱分离条件的研究第30-31页
    3.2 固相萃取小柱(SPE)分离纯化第31-32页
    3.3 HPLC分离条件优化第32-45页
        3.3.1 流动相条件的研究第32页
        3.3.2 流动相流速的研究第32-34页
        3.3.3 进样量的选择第34-36页
        3.3.4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制备第36页
        3.3.5 桦褐孔菌醇的纯品制备第36-38页
        3.3.6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的结构鉴定第38-45页
            3.3.6.1 质谱第38-45页
第四章 总结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烧低介Li2(Mg1-xZnx)SiO4陶瓷材料及其性能
下一篇:层状钒酸盐材料的两步水热法合成及其CO2还原性能与氧空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