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30页
    1.1. MTA反应的概述第11-17页
        1.1.1.芳烃工艺及发展进程第11-12页
        1.1.2. MTA反应原理第12-15页
        1.1.3. MTA催化剂第15页
        1.1.4. 我国MTA技术工业应用现状第15-17页
    1.2. ZSM-5分子筛的概述第17-21页
        1.2.1. ZSM-5分子筛的结构第18-19页
        1.2.2. ZSM-5分子筛的性质及应用第19-21页
    1.3. ZSM-5分子筛的合成方法第21页
        1.3.1. 水热合成第21页
        1.3.2. 溶剂热合成第21页
    1.4. 多级孔的概述第21-27页
        1.4.1. 多级孔第22页
        1.4.2. 多级孔的合成方法第22-27页
    1.5. 介孔硅球的制备第27-28页
        1.5.1. Stober方法第27页
        1.5.2. 改良的Stober方法第27-28页
    1.6. 芬顿试剂第28-29页
        1.6.1. 芬顿试剂氧化原理第28页
        1.6.2. 芬顿试剂的应用第28-29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第29-30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30-36页
    2.1. 实验原料第30-31页
    2.2. 实验室仪器与设备第31页
    2.3. 催化剂考评装置第31-32页
        2.3.1. 催化剂考评设备第31-32页
        2.3.2. 催化剂考评装置流程图第32页
    2.4. 实验步骤第32-33页
        2.4.1. 介孔硅球的制备第32页
        2.4.2. 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合成第32-33页
        2.4.3. ZSM-5分子筛离子交换第33页
    2.5. 催化剂评价第33-34页
        2.5.1. 催化剂的装载第33页
        2.5.2. 检查气密性第33页
        2.5.3. 实验步骤第33页
        2.5.4. 色谱条件第33-34页
    2.6. 分子筛表征第34-36页
        2.6.1. 实验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第34-36页
第3章 自模板法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第36-51页
    3.1. 硅源的影响第36-38页
        3.1.1. 硅球的合成第36-37页
        3.1.2. 硅球的表征第37-38页
    3.2. 晶化温度的影响第38-39页
    3.3. 晶化时间的影响第39-41页
    3.4. 不同钠硅比对晶化的影响第41-42页
    3.5. 无钠法合成条件的优化第42-43页
        3.5.1. 氨水添加方式的影响第42页
        3.5.2. 氨水添加量的影响第42-43页
    3.6. 模板剂用量对合成的影响第43-45页
    3.7. 铝源对合成的影响第45-46页
    3.8. 自模板法合成ZSM-5的表征第46-49页
        3.8.1. 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第46-47页
        3.8.2. NH_3-TPD表征第47-48页
        3.8.3. N_2吸附-脱附表征第48-49页
    3.9. 反应评价第49页
    3.10.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晶化方式对自模板法合成ZSM-5分子筛影响探究第51-59页
    4.1. 不同填料方式对分子筛形貌的影响第51-52页
    4.2. 晶化方式对ZSM-5分子筛的影响第52-56页
        4.2.1. 晶化产物XRD分析第52-53页
        4.2.2. 晶化产物SEM分析第53-54页
        4.2.3. 晶化产物BET及N_2吸脱附分析第54-55页
        4.2.4. NH_3-TPD分析第55-56页
    4.3. 不同晶化产物反应考评结果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ZSM-5分子筛的后处理第59-67页
    5.1. 处理方法第59页
    5.2. 样品XRD表征第59-60页
    5.3. 样品SEM表征第60-62页
    5.4. 样品N_2吸附-脱附和BET结构表征第62-63页
    5.5. 样品NH_3-TPD和FT-IR表征第63-66页
    5.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致谢第74-75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溶性柱/联苯芳烃与几种生物胺的识别研究及含蒽新型大环的设计合成
下一篇:茂金属催化α烯烃液相聚合反应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