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新民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对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总结 | 第9-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释“新民”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梁启超新民观的提出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及思想与新民观的产生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与新民观的提出 | 第17-20页 |
一、内忧: 新民观产生的内在动力 | 第18-19页 |
二、外患: 新民观产生的外在压力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梁启超新民观的理论来源 | 第20-26页 |
一、儒学文化的熏陶 | 第20-21页 |
二、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 第21-24页 |
三、受严复思想的影响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梁启超新民观的伦理内涵 | 第26-41页 |
第一节 合群: 新民的伦理要义 | 第26-28页 |
一、民族的观念 | 第26-27页 |
二、国家的观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公德:新民的道德核心 | 第28-31页 |
一、无私德则不能立 | 第29-30页 |
二、无公德则不能团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勇敢: 新民的时代品质 | 第31-35页 |
一、树立进取冒险精神 | 第31-34页 |
二、发扬尚武品格 | 第34-35页 |
第四节 重行: 新民的实践途径 | 第35-41页 |
一、内修: 淬厉本有而新之 | 第35-37页 |
二、外炼: 采补本无而补之 | 第37-41页 |
第三章 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意义与新时代价值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梁启超新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41-45页 |
一、梁启超新民观的进步性 | 第41-44页 |
二、梁启超新民观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梁启超新民观的新时代价值 | 第45-49页 |
一、弘扬爱国主义,展现民族精神 | 第46-47页 |
二、公德、私德和谐统一发展 | 第47-48页 |
三、激发公民积极进取与冒险精神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