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广东省国省道公路路基主要病害调查及病因分析 | 第16-30页 |
2.1 广东省普通国省道概况 | 第16-22页 |
2.2 软土地区路基主要病害调查及病因分析 | 第22-25页 |
2.3 山区挖方路基主要病害调查及病因分析 | 第25-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广东省国省道公路路基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 第30-57页 |
3.1 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 | 第30-31页 |
3.2 路基技术状况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3.3 软土地区路基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5页 |
3.3.1 评价对象 | 第32页 |
3.3.2 评价指标 | 第32-34页 |
3.3.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3.4 山区挖方路基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3.4.1 评价对象 | 第35-36页 |
3.4.2 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3.4.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页 |
3.5 路基技术状况评价数据采集 | 第37-46页 |
3.5.1 数据采集的内容 | 第38-41页 |
3.5.2 数据采集扣分值 | 第41-46页 |
3.6 软土地区路基技术状况评价模型 | 第46-50页 |
3.6.1 评价模型的数学形式 | 第46-48页 |
3.6.2 软土地区路基技术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3.6.3 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49-50页 |
3.7 山区挖方路基技术状况评价模型 | 第50-55页 |
3.7.1 评价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50页 |
3.7.2 路堑边坡技术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53页 |
3.7.3 路堑边坡技术状况评价模型的权重 | 第53-54页 |
3.7.4 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54-5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广东省国省道公路路基预防性养护 | 第57-67页 |
4.1 路基预防性养护基本原则 | 第57-58页 |
4.2 路基预防性养护内容和要求 | 第58页 |
4.3 软土地区路基预防性养护技术状况标准 | 第58-60页 |
4.3.1 宏观标准 | 第59页 |
4.3.2 微观标准 | 第59-60页 |
4.4 山区路堑边坡预防性养护技术状况标准 | 第60-61页 |
4.5 公路路基技术状况预测 | 第61-64页 |
4.5.1 预测方法 | 第61-62页 |
4.5.2 预测模型 | 第62-63页 |
4.5.3 预测实例 | 第63-64页 |
4.6 路基预防性养护技术 | 第64-65页 |
4.7 路基预防性养护实施对策 | 第65-6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67-73页 |
5.1 案例 1—省道 271(新崖线)路面改造工程软基病害养护处治 | 第67-70页 |
5.1.1 工程概况 | 第67页 |
5.1.2 旧路病害调查 | 第67-68页 |
5.1.3 病害成因分析 | 第68-69页 |
5.1.4 路基技术状况评定 | 第69页 |
5.1.5 软基养护处治对策 | 第69-70页 |
5.2 案例 2—省道 356 K10+072~K10+101段右侧路堑边坡养护 | 第70-72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70-71页 |
5.2.2 边坡病害调查 | 第71页 |
5.3.3 边坡技术状况评定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一、结论 | 第73-74页 |
二、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