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磷石膏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1.1.1 磷石膏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2 磷石膏主要的预处理工艺 | 第16-17页 |
1.1.3 磷石膏的资源化途径 | 第17-20页 |
1.2 含铬废水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0-30页 |
1.2.1 水资源现状 | 第20-21页 |
1.2.2 含铬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21-22页 |
1.2.3 铬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 | 第22-23页 |
1.2.4 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23-3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30-32页 |
1.3.1 表面活性剂分类及其特性 | 第30-31页 |
1.3.2 表面活性剂作为改性剂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1.3.3 磷石膏吸附含铬废水研究现状 | 第32页 |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第32-3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4.3 创新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CTMAB改性磷石膏的表征分析 | 第35-44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5-36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3 测试及表征方式 | 第36-37页 |
2.3.1 SEM技术 | 第36页 |
2.3.2 XRD技术 | 第36页 |
2.3.3 IR技术 | 第36页 |
2.3.4 TG分析 | 第36-37页 |
2.4 磷石膏的性能表征 | 第37-39页 |
2.4.1 SEM表征 | 第37页 |
2.4.2 XRD表征 | 第37-38页 |
2.4.3 TG分析 | 第38-39页 |
2.5 实验与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2.5.1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2.5.2 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2.6 CTMAB改性磷石膏的性能表征 | 第40-42页 |
2.6.1 CTMAB改性磷石膏的SEM分析 | 第40-41页 |
2.6.2 CTMAB改性磷石膏的XRD分析 | 第41-42页 |
2.6.3 磷石膏与CTMAB改性磷石膏的IR对比分析 | 第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改性磷石膏吸附Cr(Ⅵ)的效果分析 | 第44-4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仪器、试剂 | 第44-45页 |
3.2.1 主要试验仪器与药品 | 第44页 |
3.2.2 主要试验药品 | 第44-45页 |
3.3 改性磷石膏的制备 | 第45页 |
3.4 吸附废水中Cr(Ⅵ)的效果 | 第45-47页 |
3.4.1 不同改性方法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6页 |
3.4.2 CTMAB添加量对磷石膏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CTMAB改性磷石膏吸附Cr(Ⅵ)的实验 | 第48-5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2.2 主要试验仪器与药品 | 第48页 |
4.2.3 测试方法 | 第48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7页 |
4.3.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3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4 吸附剂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5 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响应曲面(RSM)方法优化实验方案分析 | 第59-66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59-60页 |
5.3 去除率响应值Y实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 第60-63页 |
5.4 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CTMAB改性磷石膏吸附Cr(Ⅵ)的机理分析 | 第66-76页 |
6.1 引言 | 第66页 |
6.2 吸附等温模型 | 第66-67页 |
6.3 吸附动力学机理分析 | 第67-72页 |
6.3.1 Lagergren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68-69页 |
6.3.2 Lagergren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69-70页 |
6.3.3 Elovich吸附方程 | 第70-71页 |
6.3.4 粒子内扩散模型 | 第71-72页 |
6.4 吸附热力学机理分析 | 第72-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吸附剂的再生吸附 | 第76-78页 |
7.1 引言 | 第76页 |
7.2 吸附剂的再生 | 第76页 |
7.3 再生吸附结果及分析 | 第76-7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8.1 总结 | 第78-79页 |
8.2 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以及获得的奖励 | 第93-9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