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失稳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层状岩体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地下工程物理模型实验技术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层状围岩巷道失稳理论研究第19-31页
    2.1 矿区地质第19页
        2.1.1 地理位置第19页
        2.1.2 巷道破坏情况第19页
    2.2 层状岩体分类研究第19-23页
        2.2.1 层状岩体的岩性分类第20-21页
        2.2.2 层状岩体的地质类型分类第21-22页
        2.2.3 层状岩体的结构特征分类第22-23页
    2.3 层状岩体强度特征第23页
    2.4 层状岩体巷道破坏机理第23-30页
        2.4.1 硬层状结构岩体巷道围岩破坏机理第23-29页
        2.4.2 软层状结构岩体巷道破坏机理第29页
        2.4.3 互层状结构岩体巷道破坏机理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相似模拟理论研究第31-48页
    3.1 相似模拟试验理论概述第31-33页
        3.1.1 相似三定理第31-32页
        3.1.2 相似准则第32-33页
    3.2 相似模拟物理模型设计第33-44页
        3.2.1 相似模拟参数的确定第33-35页
        3.2.2 相似材料的确定第35页
        3.2.3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第35-41页
        3.2.4 相似模拟实验模型量测方法及测点布置第41-44页
    3.3 相似模拟实验加压系统设计第44-47页
        3.3.1 试验装置的结构第44-46页
        3.3.2 加载系统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失稳机理研究第48-67页
    4.1 层状岩体模型制作第48-50页
        4.1.1 模型制作过程第48页
        4.1.2 加载步骤第48-50页
    4.2 试验结果分析第50-57页
        4.2.1 相似模拟试验位移结果分析第50-56页
        4.2.2 围岩破坏特征分析第56-57页
    4.3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第57-58页
    4.4 倾斜层状围岩巷道模型的建立第58-59页
        4.4.1 单元类型及本构模型的选取第58页
        4.4.2 计算参数第58页
        4.4.3 模型的建立第58-59页
    4.5 数值计算模拟结果分析第59-64页
        4.5.1 围岩位移分布计算结果分析第59-61页
        4.5.2 围岩应力分布计算结果分析第61-62页
        4.5.3 围岩应变计算结果分析第62页
        4.5.4 围岩塑性区变形分析第62-64页
    4.6 相似模拟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64页
    4.7 相似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综合分析第64-66页
    4.8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第67-81页
    5.1 锚杆支护理论第67-70页
        5.1.1 悬吊理论第67页
        5.1.2 组合梁理论第67-68页
        5.1.3 组合拱理论第68-69页
        5.1.4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第69-70页
        5.1.5 国内学者支护理论第70页
    5.2 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长短锚杆组合支护设计第70-73页
        5.2.1 长短锚杆组合支护机理第71页
        5.2.2 长短锚杆支护参数计算第71-73页
        5.2.3 锚杆间距计算第73页
    5.3 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喷层支护设计第73-74页
        5.3.1 喷层的承载作用第73页
        5.3.2 喷层其他作用第73页
        5.3.3 喷层的计算第73-74页
    5.4 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支护设计数值模拟分析第74-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主要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露天矿陡倾地形排土场的稳定性安全研究
下一篇:工艺参数对自蔓延高温合成ZrB2-Al2O3复合粉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