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一、虚拟养老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一)虚拟养老模式概念解析 | 第13-14页 |
(二)虚拟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福利多元主义 | 第14-15页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二、当代中国虚拟养老问题的提出 | 第16-25页 |
(一)虚拟养老模式的出现 | 第16-17页 |
1.人.老龄化形势严峻 | 第16页 |
2.传统养老模式失效 | 第16-17页 |
(二)虚拟养老模式的可能 | 第17-20页 |
1.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2.家庭成员结构转变 | 第18页 |
3.社会组织的参与 | 第18-19页 |
4.社区功能的完善 | 第19-20页 |
(三)虚拟养老模式的优势 | 第20-25页 |
1.足不出户的享受 | 第22页 |
2.服务内容多样可选择 | 第22-23页 |
3.运营成本低廉 | 第23-25页 |
三、虚拟养老模式的实践及困境(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 | 第25-36页 |
(一)虚拟养老模式的实践 | 第25-32页 |
1.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建立的背景 | 第25-27页 |
2.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服务流程 | 第27-30页 |
3.虚拟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30-32页 |
(二)虚拟养老模式的困境 | 第32-36页 |
1.行业缺乏制度保护 | 第32-33页 |
2.社会其他组织参与不够 | 第33-34页 |
3.服务内容层次较浅 | 第34页 |
4.服务队伍质量不高 | 第34-36页 |
四、国外居家养老典范(以美国为例) | 第36-41页 |
(一)自然形成退休社区 | 第36-38页 |
(二)美国社区养老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1页 |
1.人性化的养老方式 | 第38-39页 |
2.“四位一体”的护理保障 | 第39页 |
3.合理完善的社区类型 | 第39-41页 |
五、虚拟养老模式的出路 | 第41-45页 |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制度保障 | 第41-42页 |
(二)鼓励多社会主体参与、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 第42-43页 |
(三)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