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基于(火用)分析的蒸发冷却空调热舒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蒸发冷却空调热舒适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1.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1.2.2 人体(火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人体(火用)模型构建及简化第17-26页
    2.1 室内环境与人体(火用)平衡模型构建第17-18页
    2.2 室内环境与人体(火用)平衡模型的数学描述及简化第18-25页
        2.2.1(火用)平衡模型的数学描述第18-24页
        2.2.2 (火用)平衡模型的简化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典型办公室建筑模型构建及其负荷及送风参数第26-33页
    3.1 构建典型办公室建筑模型第26-27页
    3.2 空调负荷计算第27-29页
    3.3 蒸发冷却空调及传统空调送风参数计算第29-31页
        3.3.1 蒸发冷却空调送风参数计算第29-30页
        3.3.2 传统空调送风参数计算第30-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4章 典型办公室温度场、空气流速场数值模拟第33-49页
    4.1 CFD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第33-38页
        4.1.1 CFD数值模拟的思想及控制方程第33-34页
        4.1.2 CFD的湍流模型第34-38页
    4.2 物理模型、前提假设及边界条件设置第38-40页
        4.2.1 物理模型第38-39页
        4.2.2 前提假设第39页
        4.2.3 边界条件设置第39-40页
    4.3 蒸发冷却空调数值模拟第40-45页
        4.3.1 1.1m处温度场与速度场云图第40-43页
        4.3.2 0.5m处温度场与速度场云图第43-45页
    4.4 传统空调数值模拟第45-48页
        4.4.1 1.1m处温度场与速度场云图第45-47页
        4.4.2 0.5m处温度场与速度场云图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二节点热平衡模型简化及求解第49-67页
    5.1 二节点热平衡模型构建及数学描述第49-53页
    5.2 二节点模型的简化第53页
    5.3 二节点模型求解第53-66页
        5.3.1 1.1m高度处MATLAB运行结果第54-60页
            5.3.1.1 蒸发冷却空调运行结果第54-58页
            5.3.1.2 传统空调运行结果第58-60页
        5.3.2 0.5m高度处MATLAB运行结果第60-66页
            5.3.2.1 蒸发冷却空调运行结果第60-64页
            5.3.2.2 传统空调运行结果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基于(火用)模型蒸发冷却空调与传统空调热舒适拟合、对比及分析第67-94页
    6.1 蒸发冷却空调及传统空调热舒适拟合分析第67-77页
        6.1.1 基于(火用)损的热舒适拟合分析第67-69页
        6.1.2 蒸发冷却空调各项(火用)流拟合分析第69-73页
        6.1.3 传统空调各项(火用)流拟合分析第73-77页
    6.2 0.5m平面处蒸发冷却空调及传统空调热舒适拟合分析第77-86页
        6.2.1 基于(火用)损的热舒适拟合分析第77-79页
        6.2.2 蒸发冷却空调各项(火用)流拟合分析第79-83页
        6.2.3 传统空调各项(火用)流拟合分析第83-86页
    6.3 基于(火用)模型蒸发冷却空调与传统空调热舒适对比分析第86-92页
        6.3.1 基于(火用)损的热舒适对比分析第86-88页
        6.3.2 各项(火用)流综合对比分析第88-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结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附录第100-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盐对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及抗裂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RC框架结构基于预期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