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PH混合菌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摄取及生物降解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前言第16-34页
    1.1 选题依据第16页
    1.2 PAHs 概述第16-17页
    1.3 PAHs 的去除方法第17-20页
        1.3.1 光解法第17-18页
        1.3.2 化学法第18页
        1.3.3 植物修复法第18-19页
        1.3.4 微生物修复法第19-20页
    1.4 影响 PAHs 微生物修复的因素第20-24页
        1.4.1 PAHs 本身第20页
        1.4.2 微生物种群第20-21页
        1.4.3 电子受体第21页
        1.4.4 营养元素第21页
        1.4.5 环境参数第21-22页
        1.4.6 共代谢作用第22-23页
        1.4.7 表面活性剂第23-24页
    1.5 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摄取和转运研究现状第24页
    1.6 微生物代谢多环芳烃的机理第24-26页
        1.6.1 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代谢机理第25页
        1.6.2 多环芳烃的共代谢机理第25-26页
    1.7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第26-29页
        1.7.1 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第26-27页
        1.7.2 固定化载体第27-28页
        1.7.3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28-29页
    1.8 海洋溢油的处置现状第29-30页
    1.9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0-34页
        1.9.1 研究目的第30页
        1.9.2 学术构想与思路第30-31页
        1.9.3 研究内容第31-33页
        1.9.4 实验技术路线第33-34页
2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驯化及其鉴定第34-44页
    2.1 实验材料第34页
    2.2 实验方法第34-37页
        2.2.1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与驯化第34-35页
        2.2.2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原油降解能力第35页
        2.2.3 原油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5-36页
        2.2.4 原油浓度的测定方法第36页
        2.2.5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6页
        2.2.6 菌株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36页
        2.2.7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树的建立第36-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2.3.1 原油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7-38页
        2.3.2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原油降解效能第38-39页
        2.3.3 多环芳烃降解菌群的生长曲线第39页
        2.3.4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鉴定结果分析第39-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环境因素对 PH 混合菌降解多环芳烃及原油的影响研究第44-61页
    3.1 实验方法第44-49页
        3.1.1 菌悬液和重金属离子储备液的制备第44页
        3.1.2 混合菌群数目与吸光度的关系第44-45页
        3.1.3 多环芳烃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5-46页
        3.1.4 多环芳烃的测定方法第46页
        3.1.5 环境因素对混合菌降解性能的影响第46-48页
        3.1.6 重金属离子对混合菌降解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3.1.7 共代谢底物的影响第49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9-60页
        3.2.1 温度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生物降解率影响第49-50页
        3.2.2 pH 值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生物降解率影响第50-51页
        3.2.3 NaCl 浓度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生物降解率影响第51-52页
        3.2.4 污染底物浓度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生物降解率影响第52-53页
        3.2.5 多环芳烃及原油生物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第53-54页
        3.2.6 混合菌在最佳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能第54-55页
        3.2.7 混合菌群对重金属离子的抗性和敏感性第55-59页
        3.2.8 共代谢底物对生物降解的影响第59-60页
    3.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PH 混合菌吸附、摄取和降解多环芳烃及原油的机理研究第61-78页
    4.1 实验目的第61页
    4.2 实验材料第61页
        4.2.1 实验药品第61页
        4.2.2 储备溶液的制备第61页
        4.2.3 混合菌悬液的制备第61页
    4.3 实验方法第61-65页
        4.3.1 活性混合菌体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表面吸附第61-62页
        4.3.2 活性混合菌体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体内摄取第62页
        4.3.3 失活混合菌体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吸附第62页
        4.3.4 混合菌的疏水性第62-63页
        4.3.5 液体界面的表面张力第63页
        4.3.6 混合菌的膜内、膜周和胞外酶的生物降解性能第63-64页
        4.3.7 混合菌体的红外特征第64页
        4.3.8 多环芳烃降解菌 PH-3 的透射电镜观察第64-6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5-77页
        4.4.1 不同时间活性混合菌体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表面吸附第65-66页
        4.4.2 不同时间活性混合菌体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体内摄取第66-67页
        4.4.3 不同时间失活混合菌体对多环芳烃及原油的吸附第67-68页
        4.4.4 混合菌的疏水性第68-69页
        4.4.5 混合菌的乳化性能第69-70页
        4.4.6 膜内、膜周和胞外酶的生物降解活性第70-72页
        4.4.7 混合菌体的表面功能团第72-75页
        4.4.8 多环芳烃降解菌 PH-3 的透射电镜分析第75-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78-100页
    5.1 实验目的第78页
    5.2 实验方法第78-83页
        5.2.1 固定化载体材料的选择第78页
        5.2.2 吸附材料的动力学研究第78-80页
        5.2.3 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第80页
        5.2.4 固定化过程中凝胶剂配比第80页
        5.2.5 不同载体固定化微生物配比第80-81页
        5.2.6 固定化微球物理性能的测定第81页
        5.2.7 环境因素对固定化微生物原油降解性能的影响第81-82页
        5.2.8 最佳条件下固定化与游离菌原油降解性能比较第82页
        5.2.9 固定化菌与游离菌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2页
        5.2.10 固定化微生物的扫描电镜分析第82-8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3-98页
        5.3.1 固定化载体材料的选择第83-88页
        5.3.2 固定化中凝胶剂质量分数的确定第88页
        5.3.3 核桃壳作为载体材料第88-89页
        5.3.4 半焦炭作为载体材料第89-90页
        5.3.5 活性炭作为载体材料第90-91页
        5.3.6 固定化微球的物理和降解性能比较第91-92页
        5.3.7 环境因素对固定化微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第92-94页
        5.3.8 固定化菌与游离菌的降解性能比较第94-95页
        5.3.9 固定化菌与游离菌表面功能团分析第95-98页
        5.3.10 固定化微生物微观结构观察第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6 海洋溢油的模拟修复研究第100-119页
    6.1 实验目的第100页
    6.2 实验材料与装置第100-101页
        6.2.1 实验材料第100页
        6.2.2 实验装置第100-101页
    6.3 模拟实验第101-105页
        6.3.1 氨氮的测定第101-102页
        6.3.2 硝基氮的测定第102-103页
        6.3.3 磷酸盐的测定第103-104页
        6.3.4 GC-MS 分析第104页
        6.3.5 生物多样性的测定第104-105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05-117页
        6.4.1 实验表观现象第105-106页
        6.4.2 表面张力的变化第106-107页
        6.4.3 细菌总数的变化第107-108页
        6.4.4 溶解性石油烃含量的变化第108-109页
        6.4.5 磷含量的变化第109-110页
        6.4.6 硝基氮含量的变化第110-111页
        6.4.7 氨氮的含量第111-112页
        6.4.8 石油烃各组分生物降解率的变化第112-116页
        6.4.9 生物多样性第116-117页
    6.5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7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119-123页
    7.1 结论第119-121页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21页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7页
附录 1第137-140页
个人简历第140-141页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nSAR时序监测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嗜冷菌Pseudomonas psychrophila HA-4降解水中磺胺甲基异恶唑的特性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