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低变质煤现状及其利用途径 | 第10-15页 |
1.2.1 热解(干馏) | 第11-12页 |
1.2.2 直接液化 | 第12-13页 |
1.2.3 气化 | 第13-14页 |
1.2.4 燃烧 | 第14页 |
1.2.5 制备型焦 | 第14-15页 |
1.3 型焦技术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型焦工艺 | 第15-18页 |
1.3.2 型焦粘结剂的技术研究 | 第18-19页 |
1.4 液化残渣特点及其成焦性能 | 第19-20页 |
1.4.1 组成及特点 | 第19-20页 |
1.4.2 液化残渣的成焦性能 | 第20页 |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1.5.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实验程序 | 第23-29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4-26页 |
2.3.1 原料预处理 | 第24页 |
2.3.2 成型 | 第24-25页 |
2.3.3 热解 | 第25-26页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6-29页 |
2.4.1 热解产物收率计算 | 第26页 |
2.4.2 型焦抗压强度测定 | 第26页 |
2.4.3 热重分析 | 第26-27页 |
2.4.4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 第27页 |
2.4.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7页 |
2.4.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2.4.7 煤气分析 | 第28页 |
2.4.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第28-29页 |
3 共热解过程及动力学分析 | 第29-43页 |
3.1 热重分析 | 第29-31页 |
3.1.1 SJC、D-DCLR 的热重分析 | 第29-30页 |
3.1.2 SJC 与 D-DCLR 混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30-31页 |
3.2 热解产物收率及组成分析 | 第31-35页 |
3.2.1 产物收率 | 第31-33页 |
3.2.2 热解气体 | 第33-34页 |
3.2.3 热解焦油 | 第34-35页 |
3.3 动力学基础 | 第35-38页 |
3.3.1 热解动力学基础 | 第35-36页 |
3.3.2 热解动力学模型 | 第36-38页 |
3.4 热解动力学计算 | 第38-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低变质粉煤与煤直接液化残渣制备型焦 | 第43-71页 |
4.1 液化残渣灰分的影响 | 第43-49页 |
4.1.1 灰分对液化残渣组成性质的影响 | 第43-46页 |
4.1.2 热解产物收率 | 第46-47页 |
4.1.3 型焦性能及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4.2 成型压力的影响 | 第49-53页 |
4.2.1 热解产物收率 | 第50-51页 |
4.2.2 型焦性能及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4.3 液化残渣添加比例的影响 | 第53-57页 |
4.3.1 热解产物收率 | 第53-54页 |
4.3.2 型焦性能及结构分析 | 第54-57页 |
4.4 热解终温的影响 | 第57-61页 |
4.4.1 热解产物收率 | 第57-58页 |
4.4.2 型焦性能及结构分析 | 第58-61页 |
4.5 终温恒温时间的影响 | 第61-64页 |
4.5.1 热解产物收率 | 第61-62页 |
4.5.2 型焦性能及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4.6 萃取组分的影响 | 第64-69页 |
4.6.1 四组分萃取实验 | 第64-66页 |
4.6.2 四组分萃取结果 | 第66-67页 |
4.6.3 热解产物收率 | 第67-68页 |
4.6.4 型焦抗压强度 | 第68-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