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 第10页 |
二、推动“杨家武术”发展的需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关于杨家将故事来源及其演变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杨家将人物史实考察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三、杨家将故事创编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四、“杨家将”文化精神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五、不同地区的“杨家将”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六、杨家枪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杨家枪法的历史渊源及价值研究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杨家将史实简述 | 第18页 |
第二节 杨家枪渊源探究 | 第18-22页 |
一、杨家枪简介 | 第19-20页 |
二、杨家枪渊源探究 | 第20-21页 |
三、发展中的杨家枪法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杨家枪的价值 | 第22-24页 |
一、将门文化符号 | 第22页 |
二、带动传统枪法的发展,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 第22-23页 |
三、杨家将精神的载体 | 第23页 |
四、健身价值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杨家枪法的传承概况 | 第24-36页 |
第一节 河南南乐杨家枪法的传承概况 | 第24-26页 |
一、主要传承人简介 | 第24页 |
二、师承脉络 | 第24-25页 |
三、《大宋杨氏枪谱》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河南新乡杨家枪法的传承概况 | 第26-32页 |
一、主要传承人简介 | 第26-27页 |
二、师承脉络 | 第27-28页 |
三、传承内容 | 第28-32页 |
第三节 陕西西安杨家枪法的传承概况 | 第32-34页 |
一、传承人简介 | 第32页 |
二、师承脉络 | 第32-33页 |
三、传承内容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河南开封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杨家枪法的套路整编 | 第36-62页 |
第一节 整编的依据 | 第36页 |
第二节 整编的原则 | 第36-38页 |
一、攻防技击原则 | 第36-37页 |
二、遵循历史文化原则 | 第37页 |
三、创新原则 | 第37页 |
四、简单易学原则 | 第37页 |
五、强身健体原则 | 第37-38页 |
六、观赏性原则 | 第38页 |
第三节 整编的步骤 | 第38-39页 |
一、素材收集整理 | 第38-39页 |
二、二次筛选 | 第39页 |
三、套路的整编 | 第39页 |
四、修改定型 | 第39页 |
五、撰写枪谱文本与拍摄动作图 | 第39页 |
第四节 杨家枪法的套路整编——新编二十枪式 | 第39-62页 |
一、套路简介 | 第39-40页 |
二、动作说明 | 第40-62页 |
第五章 推动杨家枪法传承发展的策略 | 第62-66页 |
一、成立杨家武术文化研究中心,重视杨家武术理论传播 | 第62-63页 |
二、定期举办杨家武术套路传承交流赛 | 第63页 |
三、筹办杨家将大型武术节目,组织巡回演出 | 第63页 |
四、结合当代科技,构建系统传播体系 | 第63-64页 |
五、加强杨家枪套路传承的研究与开发,丰富套路整编素材 | 第64页 |
六、成立套路整编研究中心 | 第64页 |
七、组织出版杨家枪法及其系列杨家武术套路书籍 | 第64-65页 |
八、推动杨家枪法进校园、社区,增强杨家枪法整编套路的需求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